咚咚地产头条-深圳房地产信息网

深圳[切换]

首页> 咚咚地产头条> 观点 > 正文

谢逸枫:广深竞合如何双区双城联动打造大湾区超级CBD?

谢逸枫 发布时间:2020.09.29 09:25:17
浏览:7820

文/谢逸枫

广州是广东人的广州,深圳是全国人的深圳,这是因为两个城市不同的人口文化形成的评价,一个是本土居民为主,一是外来人口为主的城市。广州与深圳的行政关系,基本上是平行的的。不存在说管辖谁。广东、广州、深圳三者是管辖与被管辖关系。 广东是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广州与深圳是其下辖的市,其中广州是广东省省会,是副省级市,深圳是计划单列市,也是副省级市。

两个城市离得太近,结果不是合作,而是竞争。因为同一个区域的资源有限,谁都想得到更多更好的资源,此多必然彼少,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北京和天津,就是现成的例子。北京为北方经济的巨无霸,旁边的天津则逐渐暗淡了下去。天津的没落,有港口经济和重工业的衰落,和北京同处一个狭小的地域,被帝都光环笼罩,优质资源和人才被北京虹吸,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原因。另外是成都与重庆。

在广深之外,成都与重庆是最好的证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广受关注。2020年4月,2020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2020年将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实施,促进重庆市、四川省通力协作,加大成渝地区发展统筹力度,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加强交通、产业、环保、民生政策对接,共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培育形成新动力源。

广州和深圳,会不会步京津的后尘,从目前看是不会的。和京津不同,广州和深圳,一个有省会优势,一个有特区光环。一个有历史底蕴,一个有产业高度。一个千年商都、科教重镇,一个经济特区、科创高地。广州和深圳,相距100公里的超级城市“双子星”,被赋予了发挥“双城联动、比翼双飞”作用,牵引带动广东全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

事实上是广州也好,深圳也罢,同根同源,相辅相成。这两座相距100公里的城市,恰恰应了那句话,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北京在北,上海在东,广州深圳在南,中国的经济重心现在东部和南部,北京是首都坐镇北方,稳定北部大局,北上广深四个城市从方位上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架构,从布局来说,没毛病。

广佛融合示范区PK深莞融合示范区

2020年9月25日,广州、佛山、深圳、东莞这四大湾区热点城市又携手放出大招,“广佛新城”的规划以及东莞9镇宣布“融入”深圳,这些利好或将进一步扩大湾区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虹吸。2020年9月25日下午,广州荔湾区府、佛山南海区府在南海区举办主题为“广佛新城科创智谷”的广佛融合示范区规划研讨会,并签订《广州市荔湾区与佛山市南海区合作共建广佛新城科创智谷—广佛融合示范区备忘录》。

“三龙湾-白鹅潭-千灯湖”,广州荔湾携手佛山南海打造广佛新城。形成“三龙湾-白鹅潭-千灯湖”三位一体的发展态势,使得“广佛第三极”初具雏形,将以多元化的功能高地引领区域发展。在此区域格局中,荔湾、南海咬合的边界地区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在广州“1+4”高质量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基础上,荔湾和南海进一步深化合作,通过“市级共建”达到“区级共融”,在投资、产业、交通、服务方面探索全线、全面融合发展。

佛山突出打造制造业创新中心。佛山作为全国制造业及民营企业一线城市,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改革试点,在制造业领域有着先天的优势。《纲要》将其定位为高端制造业创新中心,未来它将,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推动粤港澳高端服务合作,搭建粤港澳市场互联、人才信息技术等经济要素互通的桥梁。

2020年9月26日,东莞会议审议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推动南部各镇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中提出,加快推动东莞南部九镇(虎门、长安、大岭山、大朗、黄江、樟木头、凤岗、塘厦、清溪)对接和融入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成为深莞深度融合发展的样板和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高地。这意味着上述东莞的9个镇将高水平对接和融入深圳。

南部各镇将打造深度融合发展先锋、制造业高质量示范、城市品质提升标杆、共建共治共享典范,率先争取复制推广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经验,率先健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机制体制,以城市的高品质赢得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的新优势。同时,《意见》中还提及了探索与深圳共建深莞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探索与深圳共建新兴产业集聚区,支持南部各镇率先与深圳毗邻地区开展深度合作。

东莞南部9镇融入深圳,打造深度融合发展先锋。这是官方首次提出深莞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概念。而东莞南部临深9镇,一改以往临深定位,则有了更高的任务,将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强化与周边城市融合联通,对标先进和一流持续提升城市品质,主动融入新一轮城市群和都市圈融合发展。事实上,“深莞深度融合”,在交通层面已经成功破局。

2020年9月2日,深莞惠地铁、城轨接驳工程,终于获得国家层面的确认。其中,接驳东莞的线路最多。与周边城市协同开展深莞惠都市圈轨道一体化规划,加快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向周边城市延伸。9月17日的8月70城的数据显示,惠州新房涨幅全国第一,扩容预期强烈。9月底东莞就有9镇深入与深圳融合,这是“深惠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前期信号。

东莞新兴产业研发基地、先进制造业中心。东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地带、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中部,并已形成了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设备、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造纸及纸制品等支柱产业,以及培育出LED光电、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集群。

《纲要》指出,将支持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东莞滨海湾地区,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并打造珠江东岸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将积极推进东莞松山湖(生态园)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发展。

广州PK深圳

广州、深圳两座城市共同点特征明显。共同点在于两座城市都是副省会城市、超级大都市、一线城市,同处珠三角城市群+大湾区的龙头城市、两大都市圈核心、国际交通中心城市,GDP超过两万亿元的超大经济体,管理人口超过2200万、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目前都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人口、人才、企业、资金流入最多的城市。

广州、深圳两座位城市差异点更加突出,深圳是改革开放后才发展起来的城市,经济特区,人口相对年轻,科创、金融产业发展较快,教育、医疗、文化的配套有待提升。最大的发展瓶颈是土地,2000平方公里净地只有广州的四分之一。广州是千年商都、岭南文化中心、广东省省会所在地,发展均衡全面,科研、产业、科教、医疗均在全国前列。

广州的优势在于面积大,有7434平方公里,经济底子很扎实,汽车、石油化工和电子产品制造业、房地产业是广州的四大支柱产业,还有广州的商贸业一直很发达,广交会名闻世界。而深圳的优势在于财政力强,深圳外来人口占主导,充满竞争与年轻活力,金融业、高新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物流业是四大支柱产业,深圳产业升级已完成,发展后劲足。

广州再PK深圳

其一是产业。广州的主导产业是制造业(汽车、电子、石化)、商贸业和航运业、房地产业。其中,传统商贸、批发、会展产业在广州所占经济比重很大,而在现代城市的竞争中,这些都不是城市晋级的加分项,广州在极力谋求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可是旁边的深圳,已经是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最成功的城市,高新、科创、互联网、金融这些头部产业,已在深圳落地生根,并获得了足够的先发优势,广州想要追赶谈何容易。

其二是财力。地方财政收入高,地方政府的腰包就鼓,就有更雄厚的资金来保障民生、城市更新和发展经济。广深的GDP总值接近,为何深圳留存的地方财政收入远高于广州?因为深圳是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拥有更高的财政留成。而广州是省会城市,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要上交中央,还有一部分要下拨给省内其他城市。

其三是专利。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是代表一个城市创新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PCT申请量上,深圳一直遥遥领先国内所有城市,更远超广州。2016、17、18年,深圳的PCT申请数量都是广州的10倍左右,在创新、竞争和活力方面,广州差深圳太多太多,被深圳历史性超越之后,想重新挽回实在太难。

其四是资源(补短板)。国内一些省份为了集中力量打赢城市升级战,利用行政的力量,将全省优势资源集中于省会城市,导致了省内其他城市的衰落。比如大连,青岛,在省会独大的趋势下,近些年都开始走向衰落。广深不会,深圳是副省级城市,在经济管理方面有中央政府赋予的省级权限,还有地方立法权,受到广东省政府的行政管辖有限。

PK深圳,广州真的没有一点胜算吗?有,而且还不小。广州有7434平方公里土地,深圳只有1997平方公里,广州还有增城、从化、番禺、南沙、花都大片土地待开发,深圳土地却几乎开发殆尽。广州大手一挥,南沙开发区就画了一个797平方公里的圈,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深圳学习精卫填海多年,把土地精算到毫厘,前海自贸区不过区区15平方公里,还包括了需要二次开发的工业地块。

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广州完胜深圳。对深圳来说,土地问题是一个卡住脖子的致命问题,这个问题不能解决,深圳的发展上限很快会碰到天花板。如何解决?对东莞惠州来说,蹭临深的概念卖房子可以,想要我一寸土地,门儿都没有,深汕合作区的飞地,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如果深圳突破不了土地瓶颈,也不必太过担心,城市也并非越大越好,一个城市的发展是有半径的。

广深“双城联动”PK竞争到竞合

双城联动发展成为不少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双城联动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广东有广州和深圳,福建有厦门和福州,山东的青岛与济南,和辽宁的沈阳与大连,北京和天津,四川的成都与重庆,河南的郑州与洛阳是双城。都市圈、都市密集区是中国未来城市化主要的空间载体,双城的联动发展无疑进一步强化了都市密集区的发展。

目前来看,很多双城空间距离非常近,相互依赖性和联动性又特别强。过去,由于行政区划形成了很深的行政壁垒,与现在的发展格格不入,现在就要填平这个行政壁垒,所以就要联动发展。只有双方互利,大家合作共赢,这才是一个基本的路径。在加快双城乃至多城联动的基础上,区域、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也会得到显著提升,人才进入该城市群也会有更多的选择,这也会进一步增强区域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以广深为例,根据智联招聘和恒大研究院此前推出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深圳和广州的人才流动十分频繁,流出深圳的人才中15%流向广州,流出广州的人才中18.6%流向深圳,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深圳流向广州和广州流向深圳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7%、0.6%,规模基本平衡。

广深如何从你追我赶的竞合态势,走向互补协作的“比翼”关系?双城强强联手,会擦出怎样的火花?长远的未来,如何放大广州之“广”、深圳之“深”,以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的竞争力?可以说,在追求全面先行示范的过程中,广州就是深圳身边的标杆。而深圳与广州在新兴产业上的合作发展,有助激发广州老城市新活力。

今年广政报告提出,着眼释放“双区驱动”效应,发挥广深“双城联动”、广佛“极点带动”作用,引领全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共同打造世界级创新高地和增长极。广东省日前也提出,要抓好重大战略的组织实施,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深入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比翼双飞”,带动“一核一带一区”在各自赛道上各展所长、赛龙夺锦,开拓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其一是定位上看,不冲突。广州,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作为广东省省会,广州在大湾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据《纲要》,广州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广州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互联互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进行广州机场的扩建等工作,以及开展广州新机场前期研究工作,研究建设一批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同时,广州将要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产权、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提升国际化水平。

而深圳,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深圳要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纲要》指出要重点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以及支持依托深圳国家基因库发起设立“一带一路”生命科技促进联盟。


其二是科创、产业、人才、交通、教育、医疗上合作,互补互利。广深两地在科创发展上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由于两座城市的规划侧重点不同,广州更侧重于科技中心,深圳更侧重于创新产业中心,偏向科技的转化和市场化的运用,因此两地拥有很多合作的机会和空间。通过深圳已有产业转型技术、经验、创新优势,带动整个广州的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具体而言,两地可以加强政策、资源的整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目前,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科技创新动能和周边配套的相关市场资源。广州作为珠三角大学集中地区,可以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机构密集的优势,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前端功能。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实力较强、成果转化能力。但是缺乏高端顶尖人才紧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重大创新平台缺乏等问题和短板。

与之相比,广州是科教重镇,拥有大量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研发能力的高校与研究机构、广东省近七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球科研城市50强中位居第25位,也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但成果转化能力稍弱。广州、深圳发挥“双城联动、比翼双飞”作用,联手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既符合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规划,也有利于弥补双方各自的短板,放大各自的创新优势。

广州市近日召开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专题会议指出,要紧紧扭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聚焦制度规则衔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体系、教育、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充分释放“双区驱动”“双城联动”效应。

在科研创新方面,广州已明确在穗大学大院大所大装置,特别是省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高等级研究院,全面向深圳开放,与深圳合作、与深圳的技术产业合作。实际上,广深科研力量已经从开放合作走向共建共享。去年8月29日启动建设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将结合优势产业及创新资源分布,按“两点布局”模式由广州、深圳联合共建。

在成果转化方面,深圳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改革,科技金融优势进一步加强。但在全国来看,广东科技金融力量还有待提升。广州科研力量充足、成果资源丰富,与深圳在科技金融方面实现对接协同,有助于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优化存量、做大增量,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在产业合作方面,广州产业体系完备、发展空间广阔、人才资源丰富,深圳新兴产业突出、研发能力强劲,有互补基础。关键在于,要搭建好合作的平台载体,牵引带动产业合作。相信在新基建、新经济的背景下,双方强强联手,可发挥协同融合的乘数效应,迸发出强劲的产业爆发力。

越来越多的平台合作协议签订,意味着环内湾区域一体化正在探索中前进。然而,推动环内湾区域内实现要素自由流动,才是其一体化水平跃升的关键。随着环内湾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区域内将出现大量协同发展需求,以广深双城联动为例,南沙优势在于地理空间广阔,前海现代服务业、现代金融业优势明显,两者之间可围绕金融、科技等高端要素开展跨地区合作。针对土地、数据、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问题。

南沙要在环内湾区域一体化建设中发挥先导作用,最终要靠改革创新,而改革创新的重点是扫除那些制度性障碍,其中包括要素市场配置的体制和机制问题。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环内湾区域内各平台的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在联动发展方面动作频频。

作为隔海相望的两个重要区域,粤港澳大湾区着眼于打造世界级湾区,海南聚焦建设高水平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希望在双方联动发展中争当示范。以南沙为例,为紧紧把握海南自贸港建设战略机遇,南沙在其区委三届十次全会上提出,积极推动“港湾联动”,打造海南自贸港与大湾区对接联动先行区。


南沙之所以积极推动“港湾联动”,提出打造海南自贸港与大湾区对接联动先行区,是因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可以为南沙自贸片区深化制度创新、实现政策迭代升级提供了改革方向和借鉴示范,尤其是通过对海南自贸港建设思路和先进举措的研究和学习,推动一批先进改革举措和经验向南沙延伸。在推动环内湾区域一体化、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南沙需要在更高层面的合作中寻找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作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中心,环内湾区域汇聚相当多的CBD资源。其中,南沙明珠湾板块作为广州副中心CBD,定位为高端金融服务业和总部聚集区,自带“下一个珠江新城”光环。其搭建了广州支持大湾区建设八大平台,广州期货交易所(南沙新区)、大海区绿色金融联盟(南沙新区)、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南沙新区)、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港澳保险平台(南沙新区)、广州绿色环保平台、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广州绿色金融平台,核心的地位无可动摇。

环内湾要构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势必要以南沙科学城、深圳光明新城、东莞中子城等为依托。南沙科学城,拥有“自贸区政策和资源”的先天优势加持。自贸区制度给南沙带来了政府管理体制、金融体制、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先行先试的优势,这对于创新科技项目和人才具有巨大吸引力。地处湾区科创走廊的南沙,近年来在科创领域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拥有多家IAB企业及香港科技大学南沙分校。因此,此次南沙科学城规划更是整合了南沙科创版图中最强资源,未来可期。

广深PK三次非常罕见联手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落定之时,如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一体化发展,就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破局一体化发展难题,大湾区各市相继签订了一批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初步形成了区域合作、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从大湾区内部看,深圳前海与空港新城、东莞滨海湾新区、广州南沙新区、中山翠亨新区、珠海横琴新区自东向西沿海分布,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环内湾区域,高端要素与创新资源正加速集聚于此。

尽管如此,这一核心区域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窒碍。诸如,各大功能平台在土地储备、交通规划及招商引资等方面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统一开放的人才交流和供需平台,存在人才信息“孤岛”。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重大科技平台等方面的合作空间有待扩展。如何以一体化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效能?

世界级的湾区核心资源向内湾区聚集有一定的规律和特征,其根本动力是产业集聚和科技创新,高效的交通体系是湾区一体化的重要支撑,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对于湾区的协作具有关键的作用。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环内湾区域实际上已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广州南沙、深圳前海与珠海横琴被国家赋予了先行先试合作平台的功能,随着交通设施的完善,珠三角东西两岸的时空距离被拉近,有了推动整个湾区合作的前提。

按照高级工程师潘昭宇认为,率先推动环内湾区域一体化,有望成为破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按照初步构想,环内湾区域一体化发展要遵循四条路径。其一是发展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强环内湾区域城市之间的联系。其二是发展产业一体化,加快环内湾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集聚扩散。其三是发展空间一体化,发挥广深港澳核心带动作用。其四是利益协同化,通过制度创新打破市场壁垒。

未来环内湾区域要充分发挥区位、政策、资源等组合优势,通过构建环内湾合作发展核心平台、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打造面向全球的大湾区超级CBD,形成大湾区“增量功能”集中承载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事实上,南沙早已谋定而动。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东莞滨海湾、中山翠亨等环内湾区域主要发展平台已相互签订了多份合作协议。

目前环内湾区域一体化相关思路、研究目前还仅停留在个别市、区层面,南沙作为广州副中心城市,在紧密衔接环内湾区域、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上应发挥积极作用。南沙自贸片区建设作为广东的大事、广州的“一把手工程”,在“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中地位特殊、责任重大,需要紧紧抓住“双区”建设、“双城”联动重大机遇,积极探索区域合作新路径新模式。

例如,南沙应积极策划推动省级部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基础上编制《环内湾区域一体化总体规划或总体方案》,将环内湾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广东省战略支持方向。除此之外,南沙还应主动筹备重大产业项目联招联引合作平台。

在广深深度合作的战略框架下,积极联合前海新区搭建环内湾区域重大产业联招联引合作平台,率先在南沙新区与前海之间先行先试,逐步向横琴新区、滨海湾新区与翠亨新区等其他重要组团进行延伸,最终建设成为环内湾区域重大产业项目联招联引合作平台,形成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代表性旗帜。

对于环内湾区域的发展定位,其一是全球资源要素配置中心。其二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三是世界级航空航运服务中心。其四是粤港澳深度合作中心。上述环内湾区域一体化发展定位与南沙未来的发展规划不谋而合目前,南沙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主要承载区,积极构建全链条创新发展体系,建设大湾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人才高地。

加快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加快南沙港区、南沙港铁路、国际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共建世界一流港口群。加快建设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营造与港澳相衔接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环境。加快打造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推动环内湾区域率先实现一体化。要素自由流动是未来发展关键越来越多的平台合作协议签订意味着环内湾区域一体化。

广深再次罕见联手。2020年9月,深圳代表团赴广州市学习考察,两地签署《广州市深圳市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是继2013年以后,广深时隔六年再次牵手合作签订框架协议。此次签署的合作协议中,第二个重点领域的合作就是“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20年6月28日-7月2日,五天内,广深在南沙“会师”了三次。

第一次是6月28日,广州南沙客运港往返深圳机场码头航线首航,全程15.3海里,仅需35分钟。第二次是在同一天,投资超200亿元的广州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正式开工。作为2020年广东省投资额最大的新开工高速公路项目,计划2024年与深中通道同步建成,实现与深中通道的无缝对接。第三次是7月2日,粤港澳大湾区重大交通项目新建深圳至江门铁路(以下简称“深江铁路”)先行段工程珠江口隧道正式开工建设。


房价 成交价 房价走势

分享:

相关阅读

深圳房地产信息网

电话:83592095(新房广告业务)/ 83592095(二手房业务)/ 83680819(地图业务)/ 83468529(家居装修业务)

18320887519(保障房业务)/ 83591626(城市更新业务)/ 25327824(品牌合作)/ 83684400(其他)

传真:83680527   

法务部 座机:0755-83684400 邮箱:yituzx@163.com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沙头街道天安社区泰然四路66号泰然立城A座12-14楼

深圳市咚咚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0090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760号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主体身份公示

手机找房服务APP

手机找房服务APP

咚咚找房公众号

咚咚找房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