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深圳中考的日子。
我经过龙华一所中学,烈日下校门外围着很多家长,神情焦虑。
家有一初中生,全家寝食难安,眉头能不皱,神情能不焦虑吗!
1
深圳的教育问题非常简单粗暴。
不是学区少,不是教学质量不够好,就是单纯的学校少。
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高中,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明显不匹配。
水蜜桃一位家住龙华的同事,目前孩子上幼儿园的事情还没下文呢。接下来十年还有小学/初中/高中,真是有够头大的。
先看近几年深圳中考公办高中的录取比例:
2019:公办普高录取比例为 44.4%;
2018:公办普高录取比例为 47.37%;
2017:公办普高录取比例为 48.71%;
2016:公办普高录取比例为 48%。
2019年被称为史上中考最难考的一年,难度堪称地狱级别。但这个称谓不到一年就被2020年打败了。
经估算,2020年深圳的公办普高录取率仅为34.9%,这意味着每10个孩子就有6-7个孩子无法顺利进入公办普高。
即便加上民办高中,深圳普高录取率也仅为47.2%。
也就是说超五成应届初中毕业生,无法在深圳就读高中。
在大学生都不值钱的年代,深圳孩子竟然连高中都上不了!
于是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思深圳的教育,尤其中考的升学问题。
2
我之前文章里提过,深圳的教育配置其实是按照户籍人口那400万配置的,经费预算就这么多,多一分都不行。
但目前深圳的常驻人口高达1300多万,数量增长了三倍不止,教育配套肯定是不能满足的。
同时深圳又是一所年轻人组成的城市,从改革开放以来,年轻人就不断涌入,至今都没有停止。
据深圳统计年鉴的数据,深圳常住人口从1979年的31万人,到如今的1343万,共增长40多倍。
而深圳的小学数量,从1979年的226所到2018年为344所,只增加了0.51倍,普通中学(高中+初中)稍微好一点,增加了15倍。
以往深圳还会有部分家庭让小孩念国际学校或者出国读书,但是近两年来国内发展蒸蒸日上,越来越多家庭选择回来读公立学校。
在学校数量增长不及人口增长的时候,只能通过户口和成绩来筛选一批学生。
在成绩上,深圳比其他城市更难。
比如体育考试中的女子800米,北京满分是3*24”,深圳满分是3*06”,足足多了18秒。
经历过考试的人都知道,在800米长跑中,缩短18秒并非一件易事。
在仅有的录取率中,深户占了75%以上,而且深户的录取分数线是比非深户低50分的。
可见每一位考上公办高中的非深户小孩都是一人抵过千军万马才换来的学区,不容易啊。
3
当然教育资源不匹配的这个问题,深圳也在不断努力,加快建设。
今年1月份,深圳正式出台了《深圳市高中学校建设方案(2020-2025年)》,规划有29个地块,酌情在一些行政区建设高中园。
规划是美好的,(新建学校,增加学区):
争取在2022年,公办普高录取率上升到53%。
争取在2025年,公办普高录取率达到56%。
但现实还是回到老问题,学区和学校的供给跟不上学生的增长速度,未来五年,学生的数量预计也会翻番。
未来深圳中考人数预测
来源于状元家,仅供参考
现在规划出来了,四所新建的高中园,都被规划在龙岗、坪山、光明和深汕合作区,皆离主城区距离较远。
尤其是深汕合作区,想象一下,每周接送孩子还要开几个小时的车,相信没几个家长愿意,也不现实。
学区矛盾是目前是无解了,想让小孩读上高中的唯一办法就是上好的初中。
全深圳共有357所公办高中,大部分的学校录取率都不超过50%,但是也有几所普高录取率超过70%。
这些学校,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学区。
2019深圳中考公办普高录取率前20的学校一览
上了以上学区的初中,大概率都能上公办普高。
也难怪深圳家长愿意倾其所有,一掷千金买学区,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上普通高中。
因为一所学区,整个区域的房价都能反转。
福田八卦岭板块就是因为新增两所荔园学校,近一年也涨疯了。
八卦岭区域一直都是福田房价的差班生,拖后腿的,如今因为“学区”三个字,立马麻雀变凤凰。
像鹏基公寓这样的“老破小”也在一年内翻了一番。
但水蜜桃还是要提醒大家,大家要买的话,尽量回避土地性质为单身公寓的房子,以免出现深高南那样的事情。
4
最后。
很多非一线的家长无法理解,花上千万买一套又破又小的房子,难道孩子就能成龙成凤?
每座城市的情况不一样,但我相信,大部分的深圳家长也不是说孩子将来一定要怎么出人头地,只是单纯的希望孩子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上高中。
不说上大学,起码考大学的资格总得有吧。
这要求很奢侈吗?
在深圳就很奢侈,几百万买个普通房子甚至都没法让孩子顺利上普通高中,得更贵的学区。
最近关键词“逃离深圳”挺火的,我也问过我自己,会不会哪一天就离开深圳?
我想就是我成为母亲的那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