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分别发表了《我想到的近期内深圳应该做好的若干事》三篇之一和三篇之二。三篇之一谈到了如下六个议题:
其一,应发放特殊消费券来化解市民常规消费动力不足问题。
其二,针对性地化解中小微民营企业这两年来普遍而持续的困难。
其三,有效维持进出口及工业制造两大主流业态的领先地位和稳定运行。
其四,高楼林立称雄全球,但楼宇的安全和经济两件事都待盘活。
其五,重塑1000多座城中村及其550万套住房的价值链。
其六,重构全市商圈业态结构,让消费真正成为城市经济基石。
三篇之二也是六个议题:
其七,“斗车”愈演愈烈,电单车困考验市政管理能力。
其八,专项化解若干重大路面交通长期性堵点之困局。
其九,市民看病面临的基本困惑及全市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问题。
其十,深圳的中小学教育面临的问题仍然不轻。
其十一,楼市看似回稳,但深层问题尚未缓解。
其十二,很多小河已净化和美化,但市民想拥有更多的河流公园。
今天,我将发表三篇之三,也是本系列的最后一篇。主要内容下面分别阐述。
其一,人工智能软件产业急需大补课。
今年春节前后,一则震动全球的AI大模型DeepSeek在杭州崛起,广东湛江人梁文锋带领他的只有100多人的年轻团队仅用了556.7万美元的训练成本,就达到了美国那些花费数亿美元才能完成训练的同等规模的模型(如GPT-4、GPT-4o、Llama 3.1等)的算法效率,引发美国纳斯达克英伟达等AI科技巨头股票价格的剧烈下滑。
在国内,尽管南京等省市先后发文检讨自己的AI政策和行业滞后现象,但是最受刺激的当然还是被称为“中国科技第一城”的深圳,毕竟说起来,深圳既有华为的盘古大模型,又有腾讯的混元大模型,似乎在AI算法领域还是很厉害,但是面对DeepSeek,深圳的那些大模型显然不在一个层面上,深圳的所有大模型都无法与DeepSeek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相提并论。这种情况让深圳官方和民间都很有压力。
怎么办?深圳很快有了官方回应,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圳把AI作为科技攻关的头号工程,特别是AI的软件领域、大模型领域,提出了非常给力的政策扶持方向。
但是,深圳在AI领域的优劣势是长期存在的,在涉及算力的硬件芯片制造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最近华为的昇腾芯片受到美国的全面限制打压就是明证,但是,深圳在AI软件、算法领域相对DeepSeek的弱势在短期内补上来是很不容易的。某大厂的一位高管就对我说过,他们的大模型之所以处在这种状况,很大原因是他们不得不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需要养多少万员工的现实问题上面了。这话说得当然有道理,但似乎又不算太合适的道理,因为把养人和科创对立起来,这道理有点讲不太通。深圳那些有实力的大厂们急需放低身段,静下心来,不受太多商业利益的纷扰,以大补课的姿态,恶补一下AI软件、大模型方面的弱势,小厂们也应该大胆试大胆闯,毕竟“中国科技第一城”的位置不是神授的。
其二,低空经济在都市核心地带规模性场景化服务仍待突破。
深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到急需重点攻克的产业时,除了AI,就是低空经济了。毕竟国家对深圳在低空经济发展方面给予了特别期待,给了深圳两张“王牌”,一个是全国唯一的无人机试点城市,另一个是六个开展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试点的城市之一,其中深圳是唯一的一线城市。
我注意到,今年以来,深圳很多企业、很多投资人都在关注和加盟低空经济领域。但是深入观察下来,目前已成立的低空经济企业中,绝大部分的目的是先行占领这个赛道,力争政策优惠扶持,而真正进入产业操作层面的少之又少,如果计算营收和利润,能计算的绝大部分都是无人机制造部分,至于低空经济场景化服务部分就非常少了。
深圳拿到两张王牌,应该在什么方面为国家低空经济做出先导性探索呢?我认为是无人机在高密度都市核心地带的规模化场景化服务方面,为什么?因为这个空间的低空利用难度最大,而一旦打开利用空间,将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比如,都市各类巡查、都市各类救援、都市消防、都市物流、都市空间演艺等等。目前,这些领域绝大部分仍然没有实质性、规模化的业务启动,倒是美团玩了一把无人机送外卖,我想,这个东西“秀”的成分重了点,大家期盼的是具有更广阔、更深刻价值的都市型无人机规模化场景化服务。
其三,七大海岸线需要各自特殊的保护和开发策略。
深圳拥有260公里海岸线和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是国内超大特大城市中海洋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国家总共推出两大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和上海,而且深圳在前,上海在后。如何做大做强海洋经济,这是深圳面临的光荣而艰巨的国家任务。
我把深圳海岸线从东到西划分为七个:东部的大亚湾岸线、大鹏湾岸线和盐田岸线,西部的深圳湾岸线、前海岸线、机场岸线和海洋新城岸线。总体上看,东部是生态海岸线,西部是都市海岸线,各有特色。
从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视角看,多年来深圳海洋和岸线的综合资源利用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全球海洋中心定位看,与国际高水平海洋城市相比,我认为深圳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比如,东部的大鹏半岛及海洋海岸线,长期以来以生态保护为主导,导致合理开发利用水平很低。近年来改变了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开发性保护,目前正在建设全球最大的乐高乐园,其他文旅项目和海洋经济项目也在较快推进,但缺口仍然偏大,特别是从市区前往大鹏沿海的高速通道问题已成为阻碍大鹏新区再发展的重大瓶颈。
盐田海岸线最大的项目就是盐田港了,其集装箱年吞吐量已经进入全球前十位,而从单一集装箱码头吞吐量看,则名列全球榜首。而其腹地堆场及港区空间则难以与之匹配,大大限制了盐田港的进一步发展。
西部的深圳湾,深港隔海相望,中间的海湾不大,目前仍是全球重要的候鸟栖息地,但由于多年填海发展,内湾变得更小了,沿岸大片高楼仍在增加,内湾生态变得更脆弱,海湾治理显得更重要了。
珠江入海口东岸由南到北,是前海岸线、机场岸线和海洋新城岸线,这是被完整整合到大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范围内的珠江南北入海口纵向岸线,这条长约四五十公里的岸线历史上的利用率本来就偏低,在海上修筑的沿江高速公路开通后,岸线景观视线和通透感完全被阻断,给合理开发利用入海口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
至于如何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深圳海洋及岸线,这是一个太大的议题,这篇文章无法展开了。
其四,香港回归28年了,深港融合式发展刚迈出一小步。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之所以大获成功,一个很刚性的理由是:毗邻香港。的确,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经济还很弱的年代,身边守着一个香港,那可真实不得了的事,我记得我九十年代初刚来深圳的时候,家乡那些人无比羡慕地说,哎呀,你现在都是深圳人啦!我心里清楚,他们是羡慕我在香港边上生活了。
深圳毗邻香港的好处的确很大,过去40多年,深圳从香港引进外资、技术、人才、信息,使得深圳获得了超快速度的发展,目前的人口和GDP已经远超香港。
近年来,深港两地已经在发展区域性合作,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等。然而,可以说,香港回归28年了,由于身已归、心未归的原因,由于一国两制下香港特殊的独立关税制度、经济制度、司法制度甚至政治制度的多种原因,深港两地更高级、更深刻、更融合式的合作却一直没有较大规模的推进。
一百多年前,深港本是一家,叫新安县,只是后来被英国人割走了。现在回归了,若恢复曾经的深港一体化、同城化,不是更好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年确定回归后“50年不变”,看来很有道理,剩下二十多年就是要让香港的心也回归,那个时候,它的心再也不漂泊了,也许深港之间就再也不需要那道海关边检线了,那个时候深港融合式发展的时代就该来临了吧?
其五,深圳都市圈,听起来很美好,落实起来很困难。
近年来,广东有一个挺热闹的事,就是都市圈规划,一共五个都市圈,规划修订了三轮,最后确定的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东莞和惠州全境,加上深汕特别合作区。
深圳不是一直觉得地域狭窄、腾挪不开,想扩容吗?现在来一个大大的都市圈,岂不美哉?深莞惠一体化也喊了很多年,现在更成了都市圈,都一个圈层的人了,还不是一家人吗?
深圳都市圈,听起来很美好,落实起来很困难。发展都市圈的意图是很好的,就是让临近的几个城市破除城际藩篱,实现更深刻、更密切的资源、产业、人才、技术、信息、文化和消费的共生共享,大大提升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率及效益。
然而,从当年的深莞惠一体化开始,三个城市之间就缺乏基础性的共生共享机制体制建设的动力,三城官方倒是煞有介事地开过几次联席会议,话讲得也挺动听,但实际落实起来完全不到位。举一个小例子,深惠之间有一条地铁,途中稍微跨越一下东莞,两家讨论上报这个事,就没有知会东莞,后来东莞知道了,就向省里举报,要求该项目停工。省里最后只得要求项目停下来。
惠州更是在很长时间内都很难接受深圳都市圈这个概念,毕竟改革开放前,深圳不过是宝安县,隶属于惠阳地区,那个时候,是惠阳管宝安,现在掉过来了,惠州成了深圳的小弟弟,要在深圳都市圈里跟着深圳吃香的喝辣的,这个滋味不太好受。直到最近两年来,深惠之间这种“别扭”关系才有所改变。
还是要强调一下,深圳都市圈并不等于深圳扩容,人家东莞、惠州的事,深圳还是不可越界管理,三家还是平等的合作关系,不能想得太多。
我们期待深圳化身为一个效率、效能、效益都真正能深刻受益于数字化的先锋城市,我们也希望自己成为践行这一伟大过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至此,我的《我想到的近期内深圳应该做好的若干事》的三篇文章都发出了,我先检讨一下,其中很多问题写的不深不透,甚至不对,请网友们多多谅解。期待大家多关注、多留言、多批评、多建议,大家都是一个心思,就是让我们居住、生活的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