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光明位于深圳的西北部,于2018年9月19日成为独立行政区。随着近些年深圳大力地西拓发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光明凭借自身位置的优势,得到了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随之而发展。
光明区产业现状:
过去由于特区内外政策差异、区位条件等多方面原因,光明与深圳市整体相比,经济发展还相当落后。尤其在产业发展方面,加工贸易比重大,产业配套程度低,部分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更是缺失。同时技术创新资源比较匮乏,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服务业还处于较低水平,种种原因都较大程度地制约了光明产业的发展。
随着光明近些年,在产业布局上的优化升级,对产业配套的加强,区域面貌的改善等方面做出了建设和规划,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新高端产业落户光明,其中不少创新势头强劲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也在不断涌现。
如今的光明区已初步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模式。其中三大主导产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新兴产业基地为新材料(石墨烯)、人工智能、生物与生命健康、文化创意。
2019年光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0.92亿元,同比增长8.0%。从三大产业结构来看,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0.2%、67.5%、32.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2.04亿元,同比下降7.9%;第二产业实现689.09亿元,同比增长6.5%;第三产业实现329.80亿元,同比增长11.9%,比GDP增速高3.9个百分点。
而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增速比去年同期提升0.6个百分点。其中2018年年底新增入库402家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2%,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0.9%,增速比平均增速高43.1个百分点;全区48家上市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6%,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6.3%,增速比平均增速高18.5个百分点。
在制造业方面,光明近年来推进了不少产业集群的建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都有大幅的增长。据2019年统计,光明全区企业数量超6.3万家,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88家、规上企业1315家,产值超百亿企业5家,本土上市公司18家,地区生产总值达92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06亿元,制造业实力正在不断提升。
(图片截取于光明区政府官网)
除此之外,近年来光明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成果。如09年落户至今的超千亿级产业“巨无霸”华星光电,以及光明云谷、光明小镇等一批投资过百亿元的重大项目,还有像普联、欧菲光等一批产值过百亿元、十亿元的企业,如今都成为了光明的闪亮“招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正不断增加,同时也带动了许多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发展。如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六成以上。
以石墨烯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示范基地投入使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壮大,康泰生物等项目已经建成,迈瑞科技、开立生物等企业快速发展。这些以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为主的“光明智造”产业体系已逐渐组成。各种数据成果也正说明了如今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光明区名副其实的支柱性产业。
除了高新战略产业,光明区还有着不少传统优势产业,如模具、钟表、内衣等,如今通过转型和升级,也令这类型产业提高了不少附加值和竞争力。
光明产业发展规划:
2019年,光明科学城正式开工建设,令整个光明区都“火”了起来。而科学城,也正是光明区目前最核心的规划建设之地。
根据规划内容,光明科学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间节点,规划范围北起深莞边界,东南至光明区边界,西以龙大高速为界,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足足有半个光明之多。以“科学+城市+产业”为发展规划,以“一心两区、绿环萦绕”为空间格局,打造成世界一流科学城。
(光明科学城效果图)
整个光明科学城项目,共分为北、中、南三大部分。北部为装置集聚区,重点布局“三大集群”:大科学设施群、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创新集群。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科学城提供高技术人才,定位为培养创新源头的平台。
其中科学设施集群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布局具有内核生长功能的稀缺性大科学装置,并为大科学装置衍生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科教融合集群规划面积4.1平方公里,布局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科学城输送创新人才,引入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等大科学装置及配套科研平台。
科技创新集群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布局产业创新条件平台、共享实验室、产业转化加速平台等,促进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创新融通发展。
(图为云智科园项目 截取自光明区政府官网)
中部为光明中心区,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定位深圳北部集商业、文化、游憩、休闲配套于一体的城市新中心。布局建设科学公园、深圳科学技术馆、地标式高端商务综合体等的一批城市综合配套,打造高端城市要素汇集的科学城服务中心,作为门户提升区域的形象。
南部为产业转化区,规划面积14.89平方公里,以凤凰城为核心布局各类创业孵化基地、企业总部研发基地、智能制造基地,培育和发展未来新兴产业,实现高端的产业集群。
光明科学城按照五大战略定位:原始创新和未来产业策源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支撑、世界级大型开放创新网络枢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承载区、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言阵地。以最高水平、最高标准,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
光明科学城发展目标,预计到2020年,将形成科学城建设基本框架体系,到2025年,形成世界级科学城的核心功能,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度国际化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
首期落户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有6个,分别是:中科院先进院牵头的脑模拟与脑解析、合成生物研究,以及南科大牵头的材料基因组、中大牵头的空间引力波探测、哈工大深圳牵头的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研究、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牵头的精准医学影像。
除空间引力波探测地面模拟装置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建设外,其它5个设施集中在启动区建设,目前,脑模拟与脑解析、合成生物研究两大装置土建工程项目已经正式动工建设。目前,正积极争取具有内核生长功能的稀缺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的设施落户光明科学城。
解析与脑模拟设施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建设内容包括脑解析模块、脑编辑模块、脑模拟模块。设施建设将极大地提升深圳市生命科学基础、临床前应用研究以及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推动深圳市类脑智能产业的发展。预计2023年完成装置建设。
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项目总投资6.6亿元。主要建设高通量制备平台、高通量实验室表征平台、高通量中子谱仪平台、高通量计算与数据库平台。预计2022年完成装置建设。
合成生物研究设施项目总投资约9.4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设计学习平台、合成测试平台、用户检测平台及医学转化平台。预计2023年完成装置建设。
光明科学城作为以科研机构为核心的源头创新基地,将成为光明区以至于整个深圳的一大名片。
光明以“创新”加“智造”为产业发展方向,除了布局科学城外,还划定了31.8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块线,拓展大量可开发的土地,为区内的新兴产业提供集聚所需要空间。
(图片截取于光明区政府官网)
并且规划34平方公里新兴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与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实施新兴产业培优、主导产业领航、传统产业跃升、对外开放提升、实体经济减负、招商引资聚能这“六大计划”,推动全区上市企业、国高企业、规上企业实现三年倍增。
2020年,3月11日上午,随着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庆生的一声令下,在施工车辆的鸣笛声中,光明区2020年第一批23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约104亿元,预计完成年度投资约33亿元,涵盖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教育、市政工程、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
(图片截取于光明区政府官网)
其中产业发展类项目共3个,包括联想南方智能制造基地、鹏桑普科技大厦、鑫辰新材料中试产业化基地,建成后将提供各类产业用房约29万平方米,总投资2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亿元。这些新建设的项目,无不为光明的产业提供更多的创新型平台。
政府对产业的扶持:
产业发展背后,更重要还是政府的大力支撑。光明区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涵盖金融、用地、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形成“1+4+N ”产业政策体系,来支持产业发展。
如出台《关于加快科技金融发展扶持培育科技中小企业的若干措施》,设立红土光明创业投资基金等3支政府引导子基金,着力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实施技术改造倍增计划,发放技改补贴资金1311万元,全年发放经济发展专项扶持资金2亿元。
起草《光明区产业空间管理办法(送审稿)》,拦住、清退“散乱污危”企业、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二房东”,以降低实体企业用房成本,促进优质产业项目落地,提高光明产业空间使用效益。
近几年,光明对于城区的建设推进程度还是比较高的,从区域开发、交通路网布局、民生工程建设等等,都有实质性的体现。如今年6号线也即将开通,线路经过宝安、光明、龙华及福田区域,大大缩短了光明到市中心的通勤,同时也让光明更好的承接到这些发展成熟区域的经济外溢,也能让更多人更便捷地来到光明,进而带动区域发展。
这些举措,不仅能提升整个光明区的形象,同时也能更好地把区域内的企业或是人才留住,正如前文所说过的,这正是近几年光明能够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总结
如今的光明,已不再是以前那个让人吃吃乳鸽、逛逛农场,到处工厂杂乱的光明了,如网上搜索光明政府官网,就会看到写着“一座正在蝶变的科学新城”,没错,如今的光明正是一座正在蝶变的科学新城。目前仍在飞速发展当中。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后续光明的发展还将充满机遇。
本期附上光明区政府就近期疫情所发布的惠企政策,若想了解,可以私聊牛浩思产业先锋微信号,回复“15”获取。
加牛浩思产业先锋,了解更多深圳产业地产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