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四次通胀高峰
据最近统计数据来看,今年11月我国通货膨胀率为2.3。
1978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发生了四次,四次通货膨胀的高峰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5年、1988年、1994年。
从1984年到2011年,消费者物价指数总共上涨了473%,从上涨趋势上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四次通货膨胀的时间段和物价上涨的程度。
第一次通货膨胀的高峰期发生于1985年,主要源于1984年两个改革措施的实施,扩大银行信贷和扩大企业工资、奖金的发放自主权,这使得本已经过热的经济再度升温,从而出现了银行盲目扩大信贷、企业突击涨工资的局面,导致了由于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而引发的通货膨胀。
第二次发生于1988年,由于价格“双轨制”的开放过于迅猛且措施不到位,货币信贷的急剧扩张,使社会恐慌心理蔓延,导致出现了疯狂的抢购潮,致使CPI同比增长了19%。
第三次是从1991年开始,伴随着价格改革,开启了我国定价的新时期,从1992年年底,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市场调节的部分上升到了9%左右,1993年物价上涨幅度达到了14.7%,1994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24.1%,其中粮食价格的增幅超过了50%。
第四次是自2007年至今,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国家出口导向战略的推进,外汇占款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原因导致了2007年国内物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自从2010年5月开始至今的物价上涨成因则明显不同于前几次的通货膨胀,呈现出多种因素混合交叉的特点,既有长期因素,又有短期因素,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际因素。
新一波通胀来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预计到明年下半年,全球供应链短缺问题将会得到缓解,但由于奥密克戎毒株等因素的影响,高通胀持续的时间很可能比之前的预期更长。
美联储的货币大放水主要是想把经济危机转嫁给全球,好让自己早日摆脱出来。但是,货币大放水的结果就是美元指数的快速贬值,从103跌至最低时88,而大宗商品的价格是与美元计价的,美元的贬值就会导致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大涨。
根据最新数据,今年10月份美国通胀率达到6.2%,大大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同时也创造了1990年以来的新高。根据美联储最新的点阵图预计,到2024年底将会有七次加息。
根据各统计机构发布的报告与数据来看,今年以来全球房价快速上涨,各国房价走势变得更加同步。以美国为例,美国房价总体呈现大幅攀升,而一些地区房价也正在屡创新高,在通胀和流动性的推动下,美国几乎每个角落的房价都出现飙升。
在这轮全球通胀之中,全球的房价也受到了影响,截止2021年6月份,全球房价平均同比上涨了7.3%。特别是加拿大房产售价同比上涨38.4%。
普通人应对通胀的3样“硬通货”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显然是不愿意看到通胀出现的,俗话说:“穷怕通胀、富怕通缩”。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其收入来源往往只有固定的工资收入,通胀来临意味着物价上涨,固定工资的购买力也就下降了,间接导致自己变“穷”了。
但对于富人来说,往往会用多余的钱进行各类高杠杆投资,通胀出现反而更能让富人稀释自己的债务。换言之,一旦通胀出现,可能会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
正如今年3月份,王石发文强调的那样:一个危及全球的严峻通胀恶果已经出现,伴随国际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的暴涨,我国同样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输入型通胀。
国内房价连续上涨二十多年,主要得益于房贷政策宽松,从20年前的2000元/平米,涨到1.1万元/平米,一路上来,已经涨了5.5倍,而居民的个人贷款金额也超过了50万亿。
那么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应该如何应对通胀造成的影响呢?
对此,经济学家任泽平给出了看法,并且建议普通人持有这3样“硬通货”,分别是:人口持续流入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房子、供给稀缺的贵金属、大赛道的龙头公司。房产是如何抵御通胀的。
在通货膨胀下,货币在不断贬值,而带来的后果是出借现金的一方出现亏损(借出去的钱等到还的时候购买力下降),借钱的一方得到了收益。比如很多公司在高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会选择大量购买实物性资产来抗衡高通胀。
所以说,有这样一句话:
“既然你认为通胀是必然的,最好抵御通胀的方式,就是合理的负债。”
而对于普通家庭来讲,极不提倡加杠杆式负债理财,那为了抵御通胀所带了的影响,总是要找到一个投资方向,那为什么投资房产最终成为了大部分人认可的选择呢?
这里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其一是首付+房贷模式,这就是前文提到的,相信通胀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延长贷款年限,来规避通胀的影响。当然,这里选择负债的前提一定不能忽略掉“合理”两个字。利用负债抵御通胀一定要保证现金流不会产生问题,否则最后落到“断供”的下场才是真的得不偿失。
另外一方面,是从历史规律角度来看,经济学家经过检验得出这样一条规律公式:房价增速约=经济增速+通货膨胀速度+城市化速度。其中经济增速与城市化速度,决定了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在未来的发展中势必会比其他城市更具有价值。
弄清目的才能避免成为
矛盾综合体买家
在“是否要购房”这件事情里,其实没有太多纠结。弄清楚自身所需要核心是什么,就不会被一些简单的逻辑绕晕自己。
“你说我现在要不要买房?”“那你说说,想买房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原因啊,是看好买房可以抗通胀,而且之后结婚也会用到。”“对,其实我也觉得未来通胀是必然的。”“没错。”“那你想问什么?”“我想问你我要不要现在买房啊?”“我知道,我的意思是,你不是认可买房可以抗通胀吗?”“是啊,但是买房我还要贷款,我不太想贷款,利息好多啊。”“但是你不是想要抗通胀吗?这不就是在省钱吗?”“就不能,既利息少,又能有效的抗通胀吗?”“要不你试试自己发行货币?”“你看你这个人,跟你好好讨论你又开玩笑。真纠结啊,要不要买房子啊。”
“可惜了,今年不评茅盾文学奖,要不然我第一个推荐你去。”
这种对话经常会出现在目的性不强的购房者身边,不仅仅是购房上,在生活的各种琐事上都会有这种情况。
要明确买房的目的,如果是结婚、孩子上学等等不可避免的问题,属于刚需范畴的人群,够门槛上车就不要考虑太多,只要你相信通货膨胀是未来会继续下去的趋势。
为什么刚需客总是买不过投资客?
首先关于这一点不能否认的是,这里会存在一种幸存者偏差。
投资客的风险偏好往往会高于刚需客,在选择房子的角度上会有所不同,再加上人们更愿意提及赚钱的情况,所以江湖上经常有投资客赚钱离场的传说。
但是这不意味着买同样房子刚需客资产没有增加,他们只是因为房子还要住,身价确实有增长,不过流动资金没有变化。
其次,说刚需客总是买不过投资客,也很合理。一线商品房,商品属性太强了,大家都是来投资,人家带着银行卡看看房子内容、周边商圈、租住率大概多少,觉得合适就刷卡结束,过几年用钱的时候挂牌等着就好了。
流动资金才能让人抓住短期内的投资机会,而刚需买家并不能及时的变现与换房,其实只需要考虑长远角度的增值,也就是以城市经济增长+抗通胀带来的收益,过多的考虑自己无法把握的利益,只是徒增烦恼罢了。
刚需的朋友也如果也想像投资客一样炒房会怎么样呢?地段合适,升级空间很足,感觉还不错,然后开始考虑:上学还行啊,楼下就有小学,什么?初中不好啊;周边配套方不方便啊,买菜要先过一个主干道啊;离工作的地方近不近啊?什么?还要走一公里才能到地铁口啊?哦,正在修地铁,以后地铁口就在楼下,周末噪音好吵啊,地铁什么时候修好?五年?
等到卖房的时候:下一个房子选好了吗?孩子要上初中了,租的这些房子学校锁定了;先买再卖?选好下一个了,可以卖现在的房子了,卖完了之后那家反悔了啊,卖家愿意付违约金;再有半个月孩子就要报名了怎么办,预算只能买这些?去看了看还不如以前的房子呢;不想要?那再等等吧,最近挂盘少,没准两个月后就有好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