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短暂的春节假期结束了。
这几年“文旅”繁荣,每到假期“人从众”的模式便开启了,且不断卷出新高度,“假期楼市”就变得平淡了。
今天不谈楼市,不务正业一回,和大家谈谈我假期间的一些思考。
今年春节没回农村老家,父母告诉我,现在村里空荡荡的,一些田地无人耕种,很多人家院里的农机锈迹斑斑,想想就在十几年前,村里人为了这些资源,争得头破血流,真的唏嘘。
这两年,由于大量进口肉冲击、消费景气度下行等,很多养殖户亏本斩杀牛和猪。笔者一个远方亲戚,在前年选择了回乡创业,养了几十头猪,等到出栏时,却发现价格跌得一塌糊涂。
房地产也是如此,“抢房盛况”就在前几年。但现在,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了。累死累活、倾尽所有,到最后可能亏了一半。高位接盘或“加仓”的是什么人?前期买不起,觉得价格高、不敢加杠杆,后期看着涨起来、相信了“撑死胆儿大的”,咬牙踮起脚,被恐惧和不甘裹挟进市场的。
这群人是什么标签呢?异常勤奋、努力的打工人,包括一些高学历的!
就在这几天,还有一些高知在咨询我,手上的没脱手,地产什么时候迎来“新周期”?
还有一些投研机构,借助库兹涅茨周期理论,测算出我国楼市具体在哪一年见底,迎来又一轮周期。
对此,我竟不知如何应答!
讲上面这些,想说明什么呢?
拥有市场穿透力多么重要,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多重要,脱离信息茧房多重要。
或者说,认知多重要!
从“单边上涨”到“结构潜力”,再到“存量时代”,傍“趋势大腿”的市场逻辑已是过去式了,竞争已到了贴身残酷搏杀的程度。这时候,让自己活得通透,敏锐的洞察、穿透式的认识,太重要了。
但是,目前困守在书桌前的教育,提供不了这样的认知!
这也是我为何对“鸡娃”这件事情不上心的原因!
研究和工作了几十年,也许资历老、也许专注,周遭接触到的人多了,结合自身的体验,发现太多的行为短期化、知识碎片化,这是导致认知表面化,看问题不全面、不具备穿透力的主因。
这都是当代教育“惹的祸”!
不管是学生阶段,还是工作阶段,充斥着上述行为。
比如,家长、学生太看重短期考试成绩,课纲和考试就是一切,专营于应试技巧;
比如,整个社会太看重短期业绩,经营指标构成的KPI就是一切,所有的研究都服务于KPI。
终端需求是这样的,倒逼教育往碎片化、功利化(而非兴趣)、短期化的方向走。初始阶段的义务教育,高中和大学教育,进入社会的提升教育,干中学的教育,莫不如此。特别是把教育交给学校和机构,将人训练成学习机器,排位赛竞争下,打小开始“从早学到晚”,工作以后996。
对此,大家关注健康问题。比如,抑郁症、身体发育、精神疾病等!
这是很重要的。但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行为短期化、知识碎片化,导致认知表面化的问题,以及这一问题对个人适应工作、认识社会、培养兴趣的危害。行为短期化,太看重短期成绩/业绩,自然就会太着急、找捷径、套公式(模板),达不成成绩/业绩后就开始焦虑。
长此以往,结果就是:
无法认识事物间的联系、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无法将宏观命题在微观上映射,无法通过微观案例看到宏观问题;
无法举一反三,不具备批判思维,做研究不谈前后背景和关联、不谈“为何这样”;
一个模板到处套、甚至生搬硬套、鹦鹉学舌;
只能在本领域狭窄的范围内做基础性工作,稍超纲一点便无所适从;
谈的都是较为宏大、四海皆准的话题,唯独无法本地化、具体化、生动化;
成果流水线化,尽力通过美化表现形式来包装,为了比较而比较、为了借鉴而借鉴。
很简单的例子是:
某某发达国家的经验是这样,我国应该学习借鉴,也会走这样的路;
数据驱动出来的结果显示,某个指标涨了,这就是趋势。
鸡娃的逻辑基础有两个:一是父母也是“学习奋斗神话”、“教育逆天改命”的受益者,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下自然希望子女也如此;二是过去几十年“单边增长”时代,产生出诸如外资、出口、房地产、耐用消费品、汽车、互联网等多个“红利窗口”,学历确实占了便宜。
但很大程度上,并不是高学历适应了岗位需求,而是高学历撞上了上面讲的几个“红利窗口”。“单边上涨”模式下,遍地都是机会,比如房地产、比如出口导向的外资、比如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生产/服务标准化后,便可以量产,对于任何人来说,进入便可以享受这种红利。
所以,所谓的专业要求、知识储备,确实需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得“进来”,学历只是那个敲门砖。笔者记得清晰,高中同学的姐姐,95年自考大专,也能进入全国最大的乳制品企业。
无他,这个企业正在快速扩张期,而这位女士是食品专业毕业!
凡事有两面,“单边上涨”模式下,也催生了宏大命题的叙事逻辑,就业单位、孩子的父母、家庭教育,都是如此。比如,总是讲服从、总是讲集体荣誉、总是讲“我都是为了你好”等等。
这种宏大叙事下,对人文关怀少,忽视个体差异、兴趣,凡不符合正统,便是离经叛道,导致学习、工作的框框,被划的死死的,无形中设置了太多的壁垒,也阻碍了知识的穿透。
导致我们的学习成果、研究成果,貌似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进入存量时代,我们要经历较长的转型期,此前接踵而至的“红利窗口”时代,一去不复返。卷死卷活、累死累活的当下,很多牛逼的985高材生开始求稳,回归国企、考公考编。一开始不理解,后来细想,条条框框下产出来的,习惯于循规蹈矩,自然要找对应的岗位。
逐渐地,社会开始反思“鸡娃”的问题了!
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教育红利衰减了!
确实有这方面的因素。记得90年代初,笔者老家的县城,一个大专毕业生,居然可以做县长的秘书,在当时可以在全县横着走。现在,要找一个县长的秘书,985、211毕业生不得排队挤破头。
但根本原因在于,单边上涨的增量时代,流水线产出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当前的知识需求。一方面,转型期既要解决旧模式遗留的问题,比如防范风险,更要转向存量时代资源再配置,需要复合型的知识、穿透力的认知,而“鸡娃”时代的碎片化、功利化、短期化,无法适应。
比如,过去任何行业,只要做好买设备、招员工、搞生产、联系供应商就可以了,基本上坐在办公室就解决了。现在,要搞清楚市场需求变化、做差异化竞争,隔三岔五就得创新产品。
否则,就得死!
再比如,房地产管理,过去坐在办公室调一下政策、银行放一放水,楼市就起来了。现在,要打造“好房子”,要摸清需求、以需定供、卷品质和配套,还不能卷价格,不然就是无效供应。
站在更广的范围来看,面临国际上的封锁,要抓住战略机遇期,在关键领域和环节获得更多类似Deep Seek式的突破,就必须要付出比其他国家加倍的努力。因此,未来要以日拱一卒的精神继续内卷。
总结上面,这就是为何,现在的普遍的无助和焦虑:
一方面,知识结构不匹配;另一方面,过分看重短期绩效,不达标便焦虑无比。
另外,不像笔者那一代,自艰苦时期成长起来,经历这几十年的发展,要么纯粹靠经验成长起来(吃的盐比年轻一代吃得饭都多),要么占据了核心岗位(延迟退休会加剧这一局面)。
对于新一代人,本身就在良好的家庭社会环境长大,进入社会前一直在平视这个世界,生活也不错。进入社会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但也不知道怎么改变!这就是为何,躺平的那么多!
2020年,全国毕业大学生870万人,就业已经难了;2022年,毕业大学生突破1000万,2024年突破1200万,就业进入体感非常明显的难度。预计2038年达到峰值的1673万人,之后逐步回落,2044年回落到1000万人以内。生产力突破难度加大时,这种难会到什么程度?
根据《2023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我国白领与蓝领的工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蓝领收入从2012年的2684元增长至2023年的6043元,已经很接近全社会的白领平均工资。
这是全民“鸡娃”的结果,也是“鸡娃”军备竞赛趋于结束的催化剂。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单边增长的时代结束,追逐“短期红利”的鸡娃导向也没有意义了。经济较长时期处于转型期、中低速徘徊期,很多常识开始回归本源,学历只能决定下限,上限靠认知能力和机遇。
能走多远,更多的是,是能否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做的事情上,融会贯通。后者是决定因素是耐性、韧性和抗压能力。
需要学习、需要课堂、需要激励小孩,但适可而止。存量时代、调整时期,没有短期可观的红利追逐了、没有风口了。这时候,人生就变成真正的马拉松了,关键就看耐性、韧性和抗压能力。这是学校教育解决不了的,需要从实践、认知、经历、学习、总结的循环中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