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丁祖昱评楼市
坐标北京,我是一个北漂了十多年的“江浙沪独女",上个月把家安在了北京。
2021年时父母支持我在北京买房,庆幸当时对买房没有太大的执念,幸运的躲过了房价高点。
去年年初开始决定买房并实地看房,到今年4月买到理想的房子,历时一年。
在下行的大环境中,买房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也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在看完了200+套房源后,我们觉得现在的价格是合适的。
在2024年之前我对买房一直没有太大的执念,从上学到工作,租房成了每一个北漂要面临的第一道题。
研究生毕业到决定买房,五年的时间我和老公一共有三次租房经历,而住房直接和生活幸福感的高低挂钩。每月的租金水平决定了房子的条件和每天的通勤距离,也决定了生活质量的高低。
毕业后的第一套房是四户合租,客厅被隔出来当作一个房间,我们当时租的主卧,月租3500元,勉强维持了生活质量。但是合租的人数过多,每天早晚洗漱排队是个大问题,这个房子住了不到一年。
因为接受不了合租,第二套咬牙整租了一个朝北的开间,30平米左右,租金比之前多了一千块,在这里我们第一次拥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厨房,不过房间很小,邀请朋友来家吃饭的时候,要有一半人直接坐床才勉强坐得下。
第三套是我们住了最久的一套,单位的公租房,50多平米的正经一居室,租金接近5000元。这一套房的布置全部由我们自己,也购置了不少大件正经家具。尤其是疫情居家办公期间给了我们很大的宽慰。房子住了将近三年,但是时不时会有想要买现房的想法,因为我们的东西已经开始塞不下了。
我们的居住环境在一步步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租金成正比,而在我工作前,我们的房租接近我老公收入的一半。
过去几年,真切的体会到了什么叫“京城居大不易”。
但我们相比更多北漂的年轻人来说又是幸运的,公租房生活的三年来,也让我们对买房没有太大执念,本来在双方家人的支持下我们打算2021年买房,后边犹犹豫豫只好作罢,回过头来看反而幸运的躲过了高位站岗。
在满足住的基本需求上,北京多少有些魔幻,同时也非常现实。
预算越高,选择余地越大。所以,2024年初确定要买房时,我们就对预算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划,在刨除税费和装修费之后,我们计划买700万以内的房子。
为了买到最符合心意的房子,我们定了一个看房的量化目标:200套以上。
最初我们看了一些老破大,当看到横跨几个单元的连廊以及墙体破裂的楼道之后,我有一种索性一辈子租房也不想替上一代人实现资产变现的消极想法。
看房时,我们的中介会以“捡漏”来介绍一些房源,但其实真正捡漏的房源并不多,大多数的“捡漏”房源都有明显的短板,在下行市场,明显短板就是放大器,是价格上容易被击破的点。房子的“木桶效应”决定了它的价值就在于此。
整个看房过程中,我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未来我们要置换卖房,这房好不好卖?
其实背后围绕的概念就是“保值度”。
所以我们在小区楼龄、户型、小区环境上的要求也比较挑剔。
2024年很长一段时间的周末我们都在看房,经历了2024年上半年相对平静的市场,再到6-8月关注的房源成交价比挂牌价低一大截的错愕,我们又给自己加了一个量化指标:2025年7、8月再出手。
最后,200套是实现了,但是我们比原计划买房提前了半年。
市场的转折点出现在去年“930”政策后,北京出台楼市新政,包括降首付比例,限购松绑,随后量价回升,春节前也出现交易小高峰。
当时我们的内心是有一些波动的。
不过,春节后市场慢慢进入到短期内的稳定阶段,我们也从买房小白到对市场有了自己的判断。
因为有了前期全城看了大概有百余套房的积累,2025年我们的看房到了盯盘阶段,在看中的小区等理想户型。
今年4月,中介突然联系说有一套理想户型,我们看完后直接和房东谈价,基于前期漫长的准备,我们结合小区近一年成交平均单价以及成交价和挂牌价之间的平均溢价水平来判断底价,最后以低于去年最低成交单价的价格成交。
回想起我们的买房历程,如果从2021年有想法算起,买房战线大概有4年,从去年正式看房以来也经历了将近一年。买房的过程也是不断深思熟虑,我们普通人的一生伴随着经济大周期漂泊起伏,躲过了2021年的高点,庆幸之余,我们又在2025年接盘了。
谁都无法预判市场,在这个周期起伏之下,我们能做的就是先满足需求,然后顺势而为。
编者手记
Alin说买房是一个需求不断进化的过程,用合理的价格,买一套能兼顾自住和保值,未来换房好出手的房子。简单来说就是:既要住得好,未来置换也要卖得掉。
房地产市场仍在止跌回稳进程中,作为普通的个体,很少有人能在最合适的节点做出“抄底”的决策,当下每一个买房的决定,必然是基于个人需求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