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
为期五天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5月26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圆满落幕。本报记者从组委会了解到,本届文博会在展会规模、展商数量、国际参展及采购商数量等方面均实现新突破,充分彰显了“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强大影响力和辐射力。
规格空前 高端引领
本届文博会展商阵容空前强大,共有6280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比上届增加265家。其中,3300家线下参展,比上届增加224家;2980家线上参展,比上届增加41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以及广东省21个地市实现“全阵营”参展,头部文化企业超300家携最新成果亮相,包括新评选的第十七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和“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参展,彰显行业领军地位。
人气爆棚 活力迸发
本届文博会通过丰富的展览内容和体验项目,激发了文化消费的新活力。展会精心设置多个特色专题展区,全面覆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游戏电竞、潮玩文化等多元领域,全方位推动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的消费潜力充分释放。主会场、分会场、各相关活动点总参与人次达220多万,主要指标较上届均大幅度增长。
展会期间现场人流量持续爆棚,各个展区人潮涌动。不少展商的产品被抢购一空,甘肃展馆的文创产品凭借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备受青睐,多次补货仍供不应求。
在文博会现场,广东省、深圳市接连重磅出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大礼包”“组合拳”,并推出文商旅系列活动,深圳市演艺新空间开展“走进深圳演艺新空间”活动,对参展商、采购商等提供特定优惠。现场首次设立“离境退税专区”,境外消费者体验“即买即退”。首次推出文博会热销商品榜单,全力为观众带来便捷、新颖的消费体验,真正将展馆变成超级卖场。
亮点纷呈 创新赋能
文博会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展区,AI成为本届文博会的创新亮点和最大看点。来自全国的AI机器人矩阵琳琅满目、应接不暇,从AI弹奏钢琴,到人机棋艺对决,再到机器人挥毫泼墨、数字算法刺绣,“科技+文化”作为文化产业新的发展趋势,在这届文博会上得到充分体现。喝一杯机器人手冲的咖啡,做一次AI机械臂的理疗,机器人为观众中医问诊、制定科学运动方案,让观众在充满新鲜感的互动中自然形成对文化的深层认同。AI展会助手“文小博”首次亮相,并提供导览、供采对接等服务,实现供需的精准对接,极大提升参展效率。文博会还推出首款AI吉祥物小水滴,为全球博览行业数字化升级提供标杆范例。
通过非遗活化,“博物馆藏品”变身“消费新宠”。各地特色文化IP也纷纷发力,年销量突破百万件的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三星堆青铜面具书签、长信宫灯文创冰淇淋等成为现场“人气爆款”。
此外,新品频出,首发首秀精彩纷呈。据统计,展期内全馆举办了超200场新品发布会,内容涵盖了文化创意产品、数字文化技术、影视动漫作品、出版发行成果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趋势。文博会还首次设立时尚生活展区,配套举办中国时尚经济创新发展峰会,聚焦时尚经济产业全链条。
国际交流 日益深化
本届文博会国际化“朋友圈”不断扩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参展数量、全球合作机构、参展产品品类均创历史之最。65个参展国家和地区中,超50个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波兰、奥地利、罗马尼亚、俄罗斯、巴西、阿根廷、沙特阿拉伯、尼泊尔、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埃及、加纳、乌干达等国家纷纷携特色文化精品亮相。
展会期间,国际展区内洽谈氛围热烈,多场中外文化合作签约仪式同步举行,充分彰显文博会作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强大吸引力。
文博会首次打造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深圳)演艺出海推介舞台,展期五天共组织了10余个舞台艺术类型、50余个精品演艺项目进行现场展演、推介,助力中国演艺精品“走出去”。
好评如潮 影响深远
本届文博会受到社会各界持续关注。众多国内外文化产业头部大咖参与活动,顶流大咖云集齐赞文博,知名演员张家辉、黄渤、靳东,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奥运冠军易思玲,电影《哪吒》中太乙真人配音演员张珈铭,“山西姥爷”王朝珠等现身文博会现场,搭建文化产业“顶流场”,人气农文旅综艺节目《种地吧》嘉宾组合“十个勤天”成员鹭卓、何浩楠作为“文博会推荐官”亮相浙江展区,向大家推荐“大美浙江”的文化旅游和文创产品,以青年力量助力文化传承,引爆全馆人气。
本届文博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争相报道。共有超180家境内外媒体超3000名记者参与采访报道,各媒体刊播报道达8万多篇(条),新媒体直播4000余场,全网阅读量超55亿人次,交易盛况4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央视新闻频道每日至少1次直播连线,总时长超过30分钟。本届文博会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境外宣推力度,共推出对外报道2500篇(条),全网覆盖超6亿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