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指研究院
“十五五”时期,房地产行业将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特征,但是每类房企发展路径有明显差异。
一是,正常经营的房企实施“轻重并举” 战略,聚焦优势赛道发展“开发+经营”模式,加快运营和服务业务发展。
二是,部分债务重组房企通过“债转+资产抵债”等组合模式削债,然后发展重心则转向代建、物业管理、资产运营管理等轻资产业务。
三是,部分困境房企面临资本市场风险加速出清,触发交易所规则被动退市,一些上市企业主动剥离房地产开发业务。

正常经营企业:实施“轻重并举”战略,加快运营和服务业务发展
房地产企业积极构建新的发展模式,实施“轻重并举”战略。近年来,典型房企总体上采取聚焦优势赛道,以“开发+经营”为核心的轻重并举发展策略,发展轻资产服务业务,如物业服务、商业运营、代建、长租公寓等。
表:头部房企营收结构变化及业务布局

从营业收入结构来看,2025年上半年,华润、招商蛇口、龙湖集团持有物业和物业服务收入合计占比均超20%,较2021年有明显提升,但开发业务仍为主要收入来源。从利润贡献来看,2025年上半年,华润置地非开发业务贡献利润六成。这一趋势是行业从“开发依赖”向“开发+运营”双轮驱动转型的体现,非开发业务凭借高毛利优势成为盈利关键支撑。

债务重组企业:债务风险处置进入实质性突破阶段,转向轻资产业务
截至 2025 年 10 月,房地产行业债务风险处置进入规模化落地与实质性突破阶段,21家出险房企债务重组、重整获批,化债总规模约1.2万亿元。如完成境内及境外债重组的企业有融创、富力、奥园、远洋、时代中国、龙光、旭辉。完成境外债重组企业有中梁、当代等。境外债重组获批的企业有佳兆业、金轮天地、禹洲地产、世茂、绿地、碧桂园等。从化解模式看,重组方案已从早期“展期为主” 转向“削债为核”,通过“现金+债转 +资产抵债”等组合模式实现源头削减债务规模。近几年,华晨地产、新华联和金科完成重整。霍煤龙兴房地产公司重整和协信远创进行重整,已经获得法院批准,目前在执行阶段。
表:出险房企债务重组、重整进展的企业

出险房企债务重组选择多种方式削债,改善资产负债表,为长期恢复经营创造有利条件。如融创境内债重组方案采取了现金要约收购、以资抵债、全额长展期等方式,境外债采取全额债券转股权。多元削债模式既适配不同债权人的收益诉求,又能从根源上降低企业债务规模,同时通过大股东注资转股等配套支持强化信用修复,为企业聚焦保交楼、重启正常经营创造关键条件。
表:融创债务重组方案

完成债务重组的企业,发展策略将聚焦轻资产业务,重点发展代建、资产管理、物业管理等业务。出险企业债务重组后,其资产负债表仍面临压力,而轻资产业务不需要大量资本投入,不增加有息负债。另外,部分出险房企多年积累的核心能力仍在,如拥有成熟的开发、运营和服务团队且经验丰富,转型轻资产业务是较为合适的发展路径。如8月15日,旭辉控股宣布启动“二次创业”,全面转向轻资产、低负债、高质量的新发展模式。
图:部分房企债务重组后发展战略


退市退房企业:困境企业加速资本市场风险出清,规模收缩,逐步远离房地产行业
中国房地产行业在深度调整期加速资本市场风险出清与战略重构。目前已有30余家上市房企退市,10多家上市房企剥离房地产开发业务,呈现“被动退市清退低效企业、主动退市优化资源配置、业务转型重塑价值链条”的立体化特征,退市企业未来经营规模将明显收缩,退出房地产开发业务的企业将逐渐离开房地产行业。这一趋势表明,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预计未来行业将经历更为彻底的出清与重构,具备资源优势与强运营能力的房企将主导市场格局。
28家上市房企被动退市。市场深度冲击及多家房企发生债务违约,房企经营受到较大影响,2022年至今有28家上市房企被动退市,其中A股14家,原因为面值退市及连续亏损;H股14家,原因为财报难以发出及难以达成复牌指引,未能复牌,停牌超过18个月。
图:退市退房企业类型

5家上市房企主动退市。首创置业、首创钜大已经私有化退市,还有几家企业拟私有化退市。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上市企业股价较低,失去融资意义,退市后可减少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12家上市企业退出房地产开发业务。如美的置业、珠免集团、南国置业等,转向商业管理、物业管理等轻资产业务及聚焦大健康、文旅等。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7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