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蛇口消息报
在深圳后海之滨
“会呼吸的巨石”
以沉默的姿态与城市展开对话
它们既是未来的文化地标
也是慢行系统与生态理念深度融合的载体
有人说它们像散落的蓝牙耳机
也有人说
它们如同沉睡的远古巨人
正被建设者的双手唤醒
今日(9月30日)
深圳湾文化广场外立面落成
不久的将来
这座由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马岩松
领衔设计的文化地标
将逐步对市民开放
书写建筑与自然共生的时代新篇
从高空俯瞰
巨石般的建筑
错落分布于城市与海湾之间
宛若海浪冲刷而成的原始礁群
它们不仅造型独特
更通过精心构建的慢行系统
与深圳人才公园无缝连接
展现出深圳作为先锋城市的
生态营造智慧
深圳湾文化广场与深圳人才公园的贯通,被项目团队视为一大亮点。一条条蜿蜒起伏的景观步道将各馆舍串联起来,形成从都市楼宇向海湾自然延伸的开放空间。这些景观步道不仅是通行的路径,更是一条充满活力的线性公园,让市民能在文化与自然之间从容穿行。
“建设团队刻意将登良路道路局部下沉,创造出与深圳人才公园的无缝连接。”施工单位中建科工项目党支部副书记赵刚军向记者介绍,“建筑外围人性化的地方远不止于此——24小时开放的清水混凝土饰面海湾通道,让市民可以从创新大道一侧直接前往深圳人才公园,拥抱草地和大海。当人们从四面八方漫步而至,都不会感觉到明显的界限,而是自然而然地进入深圳湾文化广场之中。”这种设计模糊了城市与自然、文化与休闲的边界,创造出一种连续的空间体验。
海湾通道。
“忽暗忽明、豁然开朗的光纤效果在这座建筑里随处可见。”赵刚军指着已经建成的“倚虹石”介绍道,“这块石头里藏着一条35米的超长扶梯,它不仅将首层和‘摄云石’四层约27米的超高展厅相连接,其本身也是一个艺术展示空间。当游客乘坐扶梯直达‘摄云石’四层超高展厅,顶部的玻璃幕墙天窗会瞬间映入眼帘,透过这个‘天空之眼’,攫取每一朵流过的云朵。”
无缝连接还体现在一处处独具特色的下沉广场,扶梯、垂直电梯、楼梯让人们肆意流连,异形曲面材料自由包裹,展现出清水混凝土的素颜之美;绿植也跟随视线,从地上延伸至地下,直接链接地铁站和深圳人才公园。沿途随处可见的观景平台和休息节点,让游客可以在漫步途中驻足欣赏深圳湾的壮丽景色。
深圳湾文化广场的建筑形态自建设之初就引发市民的广泛遐想。立于深圳人才公园远眺,它们既像一组被遗落海边的未来派耳机,又如一群静卧的远古巨人,与周边现代摩天楼群形成强烈对比。
“我第一次见到它们时,联想到某种充满科技感的音乐设备。”在附近科技企业工作的王先生说,“但当你沿公园慢行而来,走近触摸那些混凝土表面,又会觉得它们仿佛是从土地中自然生长的巨石,充满原始的力量。”
这般多义性的塑造,源自设计团队的精心布局。每块“原石”各具性格,有的圆润如卵石,有的棱角分明似初露地面的巨岩,看似随意散落于草坡,实则每一处落点都经过反复推敲。入夜后,灯光在石体与坡地间明暗流转,宛如赋予建筑以呼吸的节律。
深圳湾文化广场的设计理念吸引了全球建筑界的目光。
马岩松倡导的“让曲线自由生长,如植物般寻找自身形态”的建筑哲学,在此得到极致演绎——以清水混凝土为载体,约3万平方米的无规则异形曲面得以实现,最薄处仅15厘米。材质的永恒与形态的流动在此共存,仿佛达利画中熔化的时钟,又如海岸风蚀定格的岩体。
伦敦设计博物馆馆长蒂姆·马洛曾感叹深圳湾的壮阔气象,称其“以精心设计融合自然与人工景观,塑造出与伦敦、旧金山迥异的湾区气质”。作为该馆在亚太地区的首个战略伙伴,深圳湾文化广场将持续推进东西方设计智慧的深度融合,致力于打造一个全球设计艺术对话场。
如果说景观步道将深圳湾文化广场引向大海,那么天桥慢行系统则让它更好地拥抱城市。
在后海片区的总体规划中,慢行系统如同一条隐形丝线,将深圳保利剧院、海岸城、深圳湾万象城二期、深圳湾文化广场与深圳人才公园等“珍珠”串联成链。未来,市民穿行于天桥之上,仿佛漫步在一座座商业、人文与艺术交织的综合体之中。
“我们不仅是在打造一个文化地标,更是在营造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让建筑、人与自然共生共融。”项目代建单位工程负责人黄诚为表示。慢行系统充分考虑了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无障碍通道、休息节点与观景平台的设置,让每个人都能在文化和自然中自由往来。
建设中的创业路—深圳湾文化广场人行天桥,将成为慢行系统的“重磅成员”,为市民提供往返于城市与海景之间的新选择。
面对异形结构控制、清水混凝土施工、钢结构吊装等一系列挑战,项目建设团队使用多项关键技术,实现生态理念与建筑实践的完美统一。
3万平方米的自由曲面混凝土结构,规模堪称国内之最。其中,“摄云石”内超27米的展厅采用异形曲面双层薄壳结构,在保障空间张力的同时,也为绿色节能创造可能。
幕墙工程中,建筑群外立面采用特殊石材幕墙系统,由超30万条自由曲面石条拼合而成。每一石条均经由精密计算与数控加工,最终形成宛如天然岩石的肌理。
数字化建造贯穿项目全周期。通过参数化建模,石条得以批量生成、编号并输出加工数据;三维扫描技术则从荒料检测延伸至安装验收,建构起毫米级的精度控制体系。
在深圳湾这片热土上,建设者用辛勤汗水浇铸这座生态与文化的新地标。
来自河南的钢筋工老王已在此工作两年多。“看着这些建筑一天天‘长成’,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他笑着说,“特别是知道它们以后会成为深圳的风景,所有辛苦都值了。”
清水混凝土班组长老张对施工中的环保细节印象深刻,言语中满是自豪:“清水混凝土不仅美观,也省去了额外装修,更环保,其工艺要求极高。我们不仅做到了,而且拿到了2024年工程建设质量信得过班组活动示范级荣誉称号。”
南山区建筑工务署房建三部主要负责人李建认为,该项目最大的成就在于实现了“建筑与生态的和谐统一”,“我们不仅是在建造一座文化场所,更是在探索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对环境的尊重与对未来的责任。”
随着外立面全面落成,深圳湾文化广场正稳步迈向最终的绽放。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与深圳人才公园共同构成集文化展览、艺术演出、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城市新客厅。
据悉,深圳湾文化广场未来将策划推出设计、艺术等主题展览与论坛,持续打造跨领域、高水准的交流平台,让这里不仅是文化荟萃之地,更是灵感迸发之所。
正如设计团队所倡导的“从过去中孕育未来”,业界期待以这一综合体为支点,撬动深圳设计力量,不仅回应当代命题,更主动定义明日图景。
夜幕降临,灯光次第亮起,“巨石”在夜色中仿佛被赋予生命。从深圳人才公园望去,它们与园景灯光交织成画,静默中透出温度。
深圳湾文化广场未来建成效果图。
在这里,建筑不再是冰冷的构筑物,而是能够呼吸、能够与自然和城市对话的有机体。当这些“会呼吸的巨石”在不久的将来正式迎接市民,人们所感受到的,将不只是视觉的震撼,更是一段由匠心与汗水共同写就、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