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合作区的诞生
四个一线城市,深圳土地面积最小,仅为北京的12%,上海的32%,广州的27%。去年(2019年)上半年经济总量,深圳5734亿元,上海8308亿元,北京7409亿元,广州5507亿元。由此可见,深圳是单位面积产出最高,创富能力最强的。
深圳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面积狭小对经济和产业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是制约因素。深圳也不断谋求与邻近区域的合作。2009年深圳、东莞、惠州三市签订《深圳、东莞、惠州规划一体化合作协议》等。如果能够实现一体化,深莞惠三市总面积将达1.56万平方公里。
因为各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并不统一,所以在实际运作中,一体化的成效并不大。于是,2011年,深圳谋求飞地合作,深汕特别合作区诞生。但由于机制问题,合作区的效果也并不明显。2014年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合作区开始快速发展。2017年9月,合作区由深圳主导建设和管理。
2018年,《关于深圳市组织实施深汕特别合作区机制体制调整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其中,有两点内容确定了合作区由深圳主导建设和管理。
1、理顺“四镇一场”工作关系
鹅埠镇、小漠镇、鲘门镇、赤石镇改街道编制;
“镇改为深圳街道,街道居民转为深圳居民”;
身份证、户口本、车牌、社保卡等均更换;
意味着深圳接管合作区真正实现和深圳的全面接轨。
2、中央和省事权落实
成立由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市长陈如桂挂帅领导小组;
特别区财税纳入深圳,深圳全权管理;
合作区地税、国税都调整为深圳管理;
包括公安局、检察院、法院都同样调整为深汕公安分局等。
《方案》提出,按世界一流城市标准,编制合作区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综合交通规划、与深圳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做好统筹衔接。筹备将特别区145平方公里适宜建设用地统征为国有用地。
深汕特别合作区
规划范围包括汕尾市海丰县鹅埠、小漠、鲘门、赤石四镇,总面积468.3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设用地14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0.9公里,区内常住人口为7.65万人。
深圳飞地,从深圳市中心到深汕特别合作区,100公里,并且跨越了惠州市的惠阳区、惠东县。至此,深汕合作区发展的深圳速度拉开序幕。
飞地如何解决交通问题?
深圳地域面积小、产业用地不足的问题,通过深汕合作区的模式来解决。但飞地在效率上不如邻深区域,如东莞、惠州、中山,如何解决交通问题?
目前依靠高速路网与各地的通勤时间
今年3月5日,广东省发改委在其官网公布了《广东省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今年我省共安排1230个省重点项目,总投资5.9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000亿元。
其中就包括了建设深圳至深汕合作区铁路(简称深汕高铁)。深汕高铁长126公里,总投资为380亿元,建设周期为2020年-2025年。深汕高铁作为未来沿海高速铁路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深圳西丽站向东途经深圳坪山站、惠州南站,至深汕合作区赤石站,与广汕铁路衔接。深汕高铁开通后,将促成深汕两地“30分钟内交通圈和生活圈”。
除此之外,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努力打造海、陆、空、铁立体交通体系。其中,“三港四站”交通枢纽配套设施体系包括深圳港小漠港区、鲘门客运港、深汕通用机场(空港),高铁站有鲘门站、深汕站、鹅埠站、深汕城际站。而“四铁五高”外联路网体系包括广汕高铁、深汕高铁、厦深高铁、深汕城际,以及沈海高速、潮莞高速、深汕第二高速、深汕第三高速、河惠汕高速。
同时,在深汕合作区内,103条(段)规划道路同步设计、同步勘察、同步施工,全区市政道路规划建设总长262公里,预计投资551亿元,总投资超100亿元的深汕大道、科教大道、创新大道等骨干路网开工建设。
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从发展的角度看,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的批复》,深汕合作区成了深圳第十一区,承接深圳产业,深圳将会给予全方位的政策和资源支持。
目前,深汕合作区已规划了面积达13平方公里的深汕湾机器人小镇、深汕湾科技城、深汕科技生态园等产业园区。已形成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制造业、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几大集群。合作区大数据产业园成功入围广东第一批省级大数据产业园。
仅去年(2019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就投了535.15亿,有69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集中开工(社会投资类)项目
深汕华侨城小漠湾文旅小镇(首开区):项目由广东深汕华侨城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位于深汕合作区小漠片区,规划按照“两核双轴六组团”总体结构。基于小漠镇海岸线、白沙滩、赤湖、赤石河等优质景观资源和林氏宗祠、小漠镇区、小漠渔港等历史文化资源,着力建造小漠欢乐海岸、海岸文化建筑群、白沙滩大型海滩公园、小漠商务中心、主题酒店群等多元化文旅产品和阳光社区、山麓社区两大配套设施,打造国家级文化旅游特色小镇。一期项目投资约28亿元,总项目过千亿元,总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
海逸村(一期)、深汕科技生态园、冠恒氟硅新材料产业园、卡尔丹顿智慧时尚谷、力劲科技智能压铸装备研发生产基地、注成科技军民融合产业园、浩能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园、深汕供电局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深汕移动、联通、电信三家公司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深汕巴士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科卫机器人产业园、华睿丰盛智慧电力产业园、路桥市政绿色建材创新产业园等产业及配套项目;
集中启动(社会投资类)项目
深汕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建筑绿色产业园三期、信德豪中央厨房产业园、乾泰动力电池生态产业园二期、深汕炮台山人才住房项目(一期)等8个产业及配套类项目。
深汕科技生态园:
由深投控(深汕特别合作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位于鹅埠片区,占地面积91157.60㎡,投资额51.7亿元。将打造“高端科技资源导入+科技园区+金融服务+上市平台+科技产业集群”的五位一体商业模式,实现与深圳湾生态科技园联动发展。
科卫机器人产业园:
由深汕特别合作区科卫机器人服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位于鲘门片区机器人小镇,占地面积19100㎡,投资额2.4亿元, 主要研发安保服务机器人、安保巡逻机器人、家庭警卫机器人等,产品主要应用于安防、巡逻等领域。
深汕合作区仿真三维数据采集项目和智慧深汕空间治理政务系统科技及信息化项目。
深汕海洋智慧港:
为实现深圳市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由广东深汕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建设的海洋智慧产业研发办公基地。
该项目紧邻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综合性深水港小漠港区,占地面积49946.8㎡,总建筑面积227826.59㎡,总投资约21.55亿元。
时尚品牌产业园
深汕合作区聚焦产业先行示范的重要项目之一,位于鹅埠先行制造集聚区内深汕大道旁,且紧邻沈海高速白云仔收费站,由区属国企——深汕投控集团投资建设,总投资18.2亿元,占地面积约9.2万㎡,建筑面积约23.9万㎡,整个园区空间布局分为“生产、研发办公及公共服务展厅、生活配套”三大区域。
空间规划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发展规划可归纳为“两轴、一带、一中心、四组团。”
两轴:东西向以高铁、高速公路和国道为骨架,西接珠三角,东接海西经济区,串联城市核心功能区,为城市发展主轴;南北向以规划城市快速路为依托,南抵红海湾,北达莲花山麓,串接合作区主要潜力地区,为功能拓展轴。
一带:位于红海湾沿线,东至鲘门百安半岛,西至小漠渔港,利用滨海景观资源,发展高端旅游、健康养生等服务功能,打造形象优美、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活力岸线。
一中心:位于合作区中部、城市发展主轴与功能拓展轴交汇处,由赤石南片区和小漠镇区组成,以行政、商业、商务、居住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主,为合作区公共服务与现代服务的核心。
四组团:
鹅埠组团:作为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传统优势产业。
鲘门组团:作为对外交通门户和滨海旅游功能区。
小漠组团:作为新能源及临港产业基地。
赤石组团:作为以科教研发、休闲旅游、生态农业为主导的远景功能提升区。
未来,深汕特别合作区要建立五个新城——教育科技城、信息技术城、生物产业城、鲘门新城、海港新城。老牛找了一个视频供大家更直观的了解深汕特别合作区未来的发展。
点击打开视频:
加牛浩思产业先锋,了解更多深圳产业地产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