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养老金来了!
6月26日,住建部部长在和中国银行党委书记交流中,指出要探索建立“房屋养老金制度”,为房屋提供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看到这个提法,我才真正感受到,为啥近年来房地产的主题是“防风险”!这个风险,可不仅仅是“房企暴雷”,还有庞然大物的存量房的风险。
就房地产来说,未来真正考验各地主政者的,一方面是房地产增量萎缩,接踵而来的是投资下行,财政困难。但更重要(也可能被忽略)的是,房地产这个高速行驶的庞然大物,一旦慢下来,进入存量时代,各种风险开始暴露。比如,长沙自建楼房坍塌,哈尔滨私拆承重墙事件。
再考虑到老化的水电管气路网,以及过去城市高速发展的几十年中,规模扩张太快,城市负荷越来越重,而我们太重视面子上的靓丽,忽略了城市地下,存量时代的风险不能不引起重视,比如因为煤气、地陷等导致的安全事件。无怪乎,有权威专家说,我们正坐在火山口上!
这个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发展和安全很难平衡;在社会风险面前,经济变量可以变得渺小。当我们期待“大尺度”救市,为啥战略定位是那样坚定,因为高举高打的旧模式,搞不下去了。
回到正题。
我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近期国家对于“房屋养老金制度”的重视程度很高。就在2022年“4·29”长沙居民自建楼房坍塌事故后,住建部于当年5月1日召开视频会议,并部署开展全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指出要研究建立房屋体检制度,强化房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
2022年5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完善房屋质量安全强制性标准,研究建立房屋定期体检、房屋养老金和房屋质量保险等制度。”
一般来说,新房过了保修期,就会出现设施设备的问题,需要大修;再过若干年,可能就需要养老了,这与人的养老是一样的。相应地,我们也有房屋的养老金,即公共维修基金。
那么,既然有公共维修基金,为啥还需要房屋养老金?
就和个人养老金一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钱不够”。所谓的“钱不够”,一个是“应缴未缴”或“未足额缴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佘才高建议建立房屋养老金制度时,讲了一组数据:南京有约30%的房屋未归集维修资金,已归集维修资金且当前有结余的老旧小区,有28%的小区余额低于10万元,不够。
比如,相当数量的老旧小区缺乏养护资金来源!
所谓的“钱不够”,另一层意思是,按照原来的归集模式,即便足额缴纳,也不够房子后续养老。就和我们个人一样,我们都在足额缴纳养老金,但我们未来养老够用吗?显然不够。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平时足够爱惜、保养及时,一双皮鞋可以穿很久;相反,不管是外表还是质量,很快就拉胯了。其实,对于房子交付后的养护,政策规定上是足够重视的:小修小补、日常维护,有物业管理费(保修、保养、保洁);需要大修理,比如外墙防水损坏造成严重渗透,外墙有大面积脱落危险,楼梯出现故障危及人身安全等,动用维修基金。
但恰恰,房子平时的保养,是不到位的。最典型的就是,很多小区,物业管理费多年停留在几毛钱、1.5元,而不管物料还是人工,物业运营维护的支出则是不断上升的。而且,越是楼龄长的小区,物管公司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越明显,部分劣质物业管理公司反而愿意接管一些老旧小区。为啥呢?公共部位养护投入是隐性的,他们可以恶性压缩这部分开支。
在社区治理缺失的情况下,很多小区里的人,只在意自己是否“少花了钱”,以及能否“搭便车”。对于自家住宅这“一亩三分地”以外的,大概率不关注。更遑论,公共部位养护投入是隐性的,差一点、退化一点,不显眼,所以不关注。这就导致了“共公地悲剧”。
本该投入公共区域日常维护的,没有投入或投入不到位,导致小问题日积月累成了大问题。而且,物业费太少了,物业公司也不愿意维护,纵容恶化下去,甚至还把公共区域当作牟利的空间,比如堆放回收的废品,租给外面商家来小区做临时摊位,导致公共区域加速恶化。
它导致的结果,在老旧小区上体现的很明显。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其出发点是“谁投资、谁受益”,但由于公共区域短板太大,业主没有付费习惯,都在等财政、管线单位花钱改造,资金无法平衡。根源就在于,要补的太多了,公共维修基金根本不够。
多说一句,不仅是老旧小区,一些本世纪以来新建的房子,也出现了未老先衰,设施设备使用寿命下降。
我们个人的养老,很重要。房屋的养老,其重要性绝对不亚于个人养老。现在,我们70%的财富、财产压在房子上。未来,我们进入老龄化了,不管养老怎么设计,搞几个支柱,最终的养老依赖,都离不开房子。如果房子维护的不好,拉拉胯胯,一定会影响到我们的养老质量。
而且,我们已告别大规模建设的“有没有”时代,到了存量维护保养的“好不好”时代。一方面,百姓对更美好的居住体验有了更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能否流转是判断一项资产是否具有价值的关键。存量房能不能流转起来、使用起来,是房地产市场能否稳定的关键。
房子遍地的情况下,维护的好才有流转,相反就没有流通价值,慢慢就陷入了“阴跌”的过程。现在,二手房挂牌量很大,难卖的就是那些“高龄房子”,根源就在于这些房子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我国城镇存量住房约500亿平方米,其中约300亿平方米为上世纪建设,开始进入“中老年”阶段,本世纪以来建设的200亿平方米左右的房屋,部分楼龄也超过20年。
如果得不到维护,很多房屋流通的价值就在慢慢地灭失,这个损失就大了。目前,我国存量住房的价值超过了400万亿人民币,达到历史最高值,相当于GDP的4倍。房地产直接关联着40%的银行贷款,以不动产作为抵押或现金流依赖地产的金融资产,规模就更大了。
因此,建立“房屋养老金制度”,为房屋提供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本质上也有助于控制房价下跌,防范系统性风险。上升到这样的高度看,建立房屋养老金是非常专业的一件大事,要像个人养老金一样,需要类似社保基金理事会这样的专业机构去运营,才能做好这项工程。
未来,迫切需要从公共维修基金升级到房屋养老金制度,关键是怎么建立?
就如同个人养老金制度由“三支柱”、个人与公共账户构成一样,房屋养老金制度也应该由几个支柱构成,也有个人和公共账户。第一支柱就是公共维修基金,由全体业主在购买新房时归集和共同所有,进入个人账户。“应归未归”或未足额归集,要查漏补缺、追溯补齐。
第二支柱类似企业年金,比如一定比例土地出让金、财政奖补,公共维修资金增值收益,公积金增值收益等,这些进入公共账户。住宅公共维修基金要褪去行政强干预导致的管理和使用僵化,在确保足额缴纳、确保资金池水位充足的前提下,要基于“增值性、收益性、安全性”的综合考量,借鉴社保基金管理模式,委托专业机构投资打理,实现保值增值。
第三支柱,就应该是商业性质房屋养老金,包括房屋综合安全保险以及商业性房屋养老补充。房屋综合安全保险由开发商代全体业主(新房项目)或全体业主集体投保。房屋安全保险的作用,一方面是推进常态化的房屋体检和安全动态监测,避免未老先衰、设施设备提前退化。
另一方面,在房屋出现突发性大修时,能确保临时安置、加固排险和赔偿等大额费用的支出到位。在制度层面建立养老金制度,房屋投了安全保险,加强对住宅小区的定期体检,就会对前端的物业管理形成督促,日常的小修小补要及时到位,避免小感冒积累成肺炎,大修补就延后了。
此外,不同于增量时代的投钱建设,存量时代需要建成的物业持续产生现金流。小区和社区公共空间很多,既包括商铺、房屋出租、停车场、广告牌、会所、体育设施等,必须要有盘活经营、出让经营权的思路。当下,老旧小区改造如火如荼,可以挖掘出很多可以盈利的空间。
万物云蝶城模式,愿景集团的劲松模式等,都是有益的探索。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需要基于广泛的实践探索出可推广的模式,需要建立起来激励相容的机制,需要基层干部群众积极动员和参与,更需要让每一个业主内心认识到,建立房屋养老金,这是我自己的事情,有利于房子保值增值,也有利于我未来的生活和养老。
表:远景集团老旧小区改造可持续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