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没啥好说的,又要不务正业了!
又是一年高考志愿填报时,又是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时。
很多人咨询,选学校VS选专业,未来的风口是什么?
如果看网络的话,在激烈的考学竞争和工作内卷之间,切入了一个新名词——专业、就业选择焦虑。特别是在当前,都在谈不确定、AI席卷这样的灰犀牛情况下,选择焦虑就更突出了。
当然,焦虑的更多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未来的就业。笔者是70后,90年代高考、选专业和就业,父母从来没有参与过,压根儿也没焦虑过,这应该是普遍现象。那会儿,对未来期许的下限特别低。哪怕是考个大专,也能到乡里当个老师,也算是鲤鱼跳龙门了,现在叫做阶层跨越了。
但现在,很少有父母会这么想。笔者讲个具体的例子,都说考公务员很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笔者到基层(县乡一级)调研时,当地人都会谈到,好不容易招来的大学生,过两年就走了。
甚至,地级市也难留住人!
新疆的朋友告诉我,除首府乌鲁木齐外,新疆其他区域(特别是南疆)的公务员,考上的难度并不大,但内地毕业生愿意报考的人不多。这几年,社会治理重点开始下沉,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稳定的工作岗位有很多,但很多地方招聘并不理想。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呢?
主要原因是,90后、00后,大部分就业预期或下限抬高了。90后、00后,应是我们国家历史上“受苦”最少的一代,他们的父母也是我们国家历史上分享高增长“红利”最充分的一代。
他们从小到大,一直在接触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更要命的是,他们恰恰生活在知识最透明的时代。社交媒体上,要么是唇红齿白的,要么是生活如意,要么是各方面能力强,自己怎么能落下呢?
总之,预期的下限(阈值)被非理性地抬高了。现在,读万卷书的多了,但行万里路的少了。走的多了,发现我们国家南北、东西、城乡、沿海内地之间的差别太大了。即便是珠三角,除了核心城市、核心区域外,外围走的深一点,你也会发现,有的和内地的三四线城市差不多。
当然,形势也在发生变化。
至少未来几十年,可能再也没有所谓“大风口”了。
所谓大风口,就是指惠及一两代人的行业红利,比如80-90年代的家电革命、00到20年代的地产,这几年的互联网、新能源革命。前几次“大风口”,恰好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人口红利、对外开放等大潮叠加一起,巨大的市场空间亟待填补,从而产生“银子遍地可捡”的感觉。
本质上讲,这是增量时代的产物。不管是城市建设、家庭购置耐用消费品,一穷二白作为起点,“什么都短缺”的情况下,这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和市场红利就很好理解。不管你在哪个行业,特别是上面讲的几个行业,即便是头猪,也会起飞。这就是,大家为何关注风口的原因。
比如,地产最火的时候,一家大房企要高周转,能养活一家人力资源公司。试想,提供的高薪岗位有多少?
笔者是学金融的,本科、硕士的同学相继在2000年,2005年毕业。可以讲,他们就撞上了上面讲的风口。城镇化、工业化扩张的另一面,就是“地产+金融”的复合体扩张,各个商业银行都在扩张,比如分设机构或部门(资管、私募、理财等)、跨城市或区域设立支行等。
数据来源:wind
我经常和我爱人(大学同学)说,咱们那届毕业生,只要能力也还行,自己也愿意再往上探探,熬到现在,至少当个支行的行长或副行长,没有太大问题。现实也确实是这样。复盘来看,就现在的职务、赚钱水平来看,和他们上大学时期的学习成绩有关吗?应该没太大关系。
那和什么有关呢?就是房地产大行情的这个风口,抵押物价值上涨是最关键的,而非个人能力。房地产、互联网也一样。这就是为何,这些行业的中高层人员,现在再次择业的难度这么大。
现在来看,城市基本建成了,耐用消费品(房子、车子、家用电器)拍浪式的消费时代结束了,也就是“从0到1”的时代结束了,传统的“大风口”也就没有了。而少子化、老龄化、结婚人口减少等,对传统商品的需求减少,这又会抑制大家眼中的所谓“风口”的新创造。
有人说了,不对呀,还有耐用消费品的改善、文旅康养、智能化啊,这也是风口呀!确实是,但这些都是“小风口”。无论从规模、集中度、惠及面(是否能仙及鸡犬),支付能力等,都与之前的大风口不可同日而语。而且,现在这几个新领域,产能问题、内卷问题等,都很严重。
近期,大家都在谈AI的影响。从ChatGPT到Deepseek,一边是对探索星晨大海的振臂高呼,一边是对AI取代人力岗位的忧虑加深(特别是可标准化的岗位)。我也不太懂这个逻辑,就像不懂宏观不确定性影响微观个体的中间黑箱。但互联网时代到来,有一个最大的影响,就是破壁。
在互联网充分渗透之前,所有的就业单位,基本都是资源型或牌照型的,具有非常强的排他性竞争,公务员、国企在内,基本如此;或者是先入为主型的,比如地产、能源、金融和互联网等大公司。这也是一种风口或红利的彰显,意味着只要你入局了,就能确定性地享受到这种红利。
这也是为何,过去考大学、毕业找工作,特别重视专业和行业的原因,典型如“男怕入错行”。当互联网进入AI时代以后,标准化的信息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比如法律条文、各类规划、政策文件、标书等,过去经常找实习生干,或新人锻炼,未来这类知识AI基本上都能搞定了。
而且,通过大数据算力和算法,还能做关联分析、逻辑总结、市场推演等。因此,当“市场空缺亟待增量供给”的时代结束后,竞争非常激烈了。于是,就导致了2个结果:一是组织的扁平化,这不是互联网公司的特权,而是正在向各行各业外溢,包括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等等。
比如,近期招商地产把区域公司全部取消了,集团直接管理城市公司、项目公司,全部扁平化表面是消除冗余、上传下达的效率损耗,但本质上是消灭标准化,聚焦重点城市、做产品的差异化,提高竞争力。
这是破壁的典型表现!
之前,“缺房子”的时代,是个房子就能卖得掉。
现在,即便是招商地产这样的央企,打造“好房子”,也不一定卖得好。很显然,资源优势、先入为主的优势没有了。现在,什么房子能卖得掉?价格太低的,可能也卖不掉,因为交付质量可能有问题。卖的好的新房,是配套、设计、户型、服务、用材、体验、价格等均好的房子。
这是互联网和AI时代,跨学科的知识共享与普及的一个缩影!不管是地产,汽车、家电等大的耐用电器,还是服装、食品、Labubu等生活消费用品,以及出行、文旅、用餐等服务消费,领先一个身位的企业,甚至存活时间久、经营还算顺利的企业,无不是提供均好产品的。
对专业和就业来说,这就导致另一个结果,即工作能力的新要求和就业的稳定性。先讲后者,未来,企业的平均存续时间会缩短,灵活就业会明显增加。未来,除公务员是极致稳定的,其他岗位的稳定性都下降,即便国企也如此。若不信,调查一下,制造类国企,现在也在内卷的道路上。
现在,考公考编、进国企还比较热,主要还是以工作的超级稳定性、高性价比(收入尚可、工作压力没那么大)而受热捧。但未来,还真不好说。首先,体制内的收入有两块,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
未来,体制内基本工资是稳定的,但绩效工资很难稳定,大概率会迈向“低收入、高稳定”。笔者一个亲戚的小孩,在体制内的小学当老师。这几年,到手的工资中,只有基本工资是有保障的,绩效工资跨年发已是常态。未来,地方财政压力越来越大,绩效工资也越来越不乐观。
再说工作压力,赶超和突围的大环境下,内卷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市场端的内卷已经传导至国企端、政府端。再加上,还要解决过去几十年快速发展后面临的债务、风险,还要解决制约转型(打造内需引擎)的社会治理问题等,未来,无论是国企,还是政府,工作轻松不大可能。
身边有公务员朋友或亲戚的,大家应该有切身的感受!
再推演来看,未来继续赶超和突围,我国的制造业优势继续彰显,工业品、消费品中的大部分会呈现过剩的态势。由此,工业化时代“分科教育模式”的式微,基于专业的“敲门砖”特性下降。转而,赋予产出品额外文化、精神价值,将获得竞争力。服务消费时代,这会更加明显。
因此,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没有信息差、信息和交通互联互通,企业不仅在国内竞争,还要出海做出“他国特色”的情况下,这种额外价值、附加价值的需求更加突出。
如果,再将前面讲的工作的稳定性问题考虑在内,估计“先就业、后择业”的态势更加明显,甚至是多次择业。于是,大学毕业以后,进入到30-40岁之间,换工作、换赛道,可能是常态。
既然如此,我建议大家不要太重视所谓的“求稳”。越是求稳,越难稳定,不稳定时越难接受。另外,看淡学历、本科专业,而是保持开放性,多去尝试新东西,多进入一些新领域。作为家长,要像饺子的母亲一样,善于发现、呵护、帮助培养小孩的兴趣,其实远比考学要来得更重要。
特别是,对于所有家庭,特别是上一代能够给下一代有一个基本兜底的前提下,加上未来的社会保障覆盖面越来越完善,基本生活的下限(衣食住行)越来越高。如果无法让下一代在AI时代、存量竞争时代、内卷时代能够充分释放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则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在社会保障越来越完善(有限的财政资金会增加民生投入),覆盖面越来越广,上一代或上上代积累了巨额的红利等等情况下,多数个体的生活水准会提高。如果自己不造(比如无端负债、瞎创业等),基本生活是没问题的,接下来就是发展了,其高度主要取决于兴趣驱动下的学习使然。
最后,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职场人,即将上大学的未来职场人,一方面要有终生学习的能力、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并不是终生看书,而是终生对周围保持好奇心、终生保持批判性思维;另一方面,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可以降低预期,还能找到工作和人生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