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朱罗纪
这两年我花了一些时间去做C端,接收过太多的咨询,买房的、卖房的、炒股的,等等,有时候每天最高都有数十次交流。
总结下来,他们给我一个非常重要的感触:人们在投资上赚到钱或者亏钱,本质上说与智商、学历乃至财富都没有太多的关系,反而是性格、行为方面的影响更直接。
这个感触,恰恰是巴菲特多次谈到的,你想在投资上赚到钱,不需要你会下三维象棋,拥有正常人的智商、正常人的常识就差不多够了。老巴多次以此谈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教训,这家公司的参与者有多牛呢?两位诺奖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莫顿、迈伦·斯科尔斯,BSM期权定价模型的缔造者,原美联储副主席——戴维·马林斯,所罗门兄弟时期的明星交易员团队,哈佛、MIT的数学家。曾经被誉为“全球每平方英寸智商密度最高”的投资“梦之队”,认为可以通过精密的数学计算持续赚到大钱。
LTCM在1998年俄罗斯金融风暴中亏了90%,并在2000年破产清算。
这个案例我常看,我也建议我的粉丝们有时间多读读经济方面的历史,它会教会我们很多,尤其是对一件事情本质性、常识性的认知。
我注意到非常有趣的事情是,咨询我的粉丝里,有一些会在咨询完非常果断的去行动,有的则会在时隔一年半载之后又回头来告诉我:他什么都没有做,然后又问我:你觉得未来的市场会怎样?——把之前的问题又重新问了一次。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在讲“我的看法是对的”、“跟着我没错”,而是在强调一点:哪怕是大家在判断上取得了共识,但是转化为行动上,却依然是千差万别。这个背后,自然是有很多不为外人知的原因,无法一概而论。但仅就结果而言,就是我上面说的,更多折射的是个人行动力的特征。
强调行动力而不是判断力,这一点,恰恰是我这几年面临房地产大调整以来最为重要的收获。我是在有一天看到乔布斯的一段视频突然有所顿悟,他大意是说:真正的战略思想家,从来都是行动家,他勇敢的把自己的想法最终转化为了商业实现。我们身边有太多人,经常会对商业发表高明的见解,告诉你应该如何如何做,但是你最终会看到:真正把一个Idea转化为商业模式并且赚到钱的人,寥若晨星,哪怕是同时有100个人想到同一个Idea,最终真正去坚持走到最后成功的人,往往也就那么1-2个。这个过程,很难说大家的智商、学识有多大的差别——如果有他就不会在那开始的100个人之列。
是以,在投资行为上,我会更加倾向于大致方向想明白了,就果断去行动,让自己更加紧凑的知行合一,不要再无休止的“三思而后行”,“两思”就够了。而且,当你开始行动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会真正反过来促进你的认知变得更加深刻。
依据这样的简单的思维,放在卖房买房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很有趣的观察点。
我体会到最重要的一个观察:太多的人花了太多的时间去预测市场,而不是去让自己行动起来。人们太愿意展示自己的聪明,而忽视了常识。
预测市场,这是无论房地产还是股市,人们最喜欢做的事情。每一天早晨睁开眼,我们就会面对铺天盖地的新闻信息,然后我们去筛选,找出感兴趣的、觉得重要的,去与别人讨论。讨论的起点和落点永远都是:这条政策会让房价涨吗?PPI上升了美联储9月还会大降息吗?如果不会,那么,就等待第二天,也许第二天会有新的利好政策出台。如是这般……
我愿意不断的重复我的主张:不要在预测上浪费时间。如投资大师林奇所说,你在宏观预测上多花10分钟的时间,你就浪费了你人生的10分钟。这里我的理解,它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宏观预测的不靠谱性。市场不是物理世界,市场是由人组成的,人有变化能力,人有动物精神,人会自己创造变量,变量可以无穷大。所以,预测越宏观,涉及到的变量越多,预测越会错得可笑。举个最近的例子,4.2关税战以来,华尔街有几家顶级机构预测对了今天美股暴力反转30-40%的走势?一家都没有!
第二层,市场预测和你的微观行动是两回事。请问未来的房地产市场是涨还是跌,具体到你手里的那套房子卖还是留,严格来说有多大关系呢?我认为同样完全没有任何因果性。如果你的房子本身很差(那说明你的选择错了,是一个“绩差股”),那么就算是未来市场涨起来了,你一样是未必起得来;而如果你自己现在的负债已经到了悬崖边(那说明你之前的行动错了,你买了自己买不起的东西),那么无论未来是涨是跌你都需要离场重新开始。
因此,我们在看很多房地产市场分析文章的时候要明白,很多文章只是在完成一份工作而已,你用KIMI你也可以写,但文章本身不会自动产生交易,也不会为你的行动负责任。你要回到你的微观、你的当下,去选择你的行动。如果你把你的决定建立在未来的预测之上,我敢保证,结果一定是:你会陷入到无穷无尽的等待中。卖房子是这样,买房子也是这样。
我更加愿意相信,在你人生的某个阶段,勇敢去踏出第一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功课。
对于买房子而言,我多次明确了我的主张:如果我是真刚需,我现在就会买,我不会等一分钟,我真不关心房价的后续涨跌,当下的人生幸福更重要(前提是控制好你的房价收入倍数,之前视频里说过了)。这样的论调现在在网上是被嘲笑的,并且会被攻击为“房地产的托儿”。不少连房子都没有买过的网友们,总是觉得自己才最聪明。
我不再使用流行的那些观点——“刚需就是买房自住、是消费品”,而是想说明白一点:有些事你光靠坐在那里想、坐在那里分析,是没有结果的。投资和成长都一样,是需要经历的。你要先踏出第一步,思想才能真正成熟起来。(我作为一个)过来人告诉你,其实人生根本不用买房子也可以过得很好,但这就像一个45岁的豁达之士跟他14岁的小孩讲人生大道理一样,你不要指望他15岁的时候能明白你45岁才明白的道理,他需要去经历他必须经历的一切。
在房地产市场里,刚需就是14岁的小孩,你需要去经历必不可少的弯路。
没有人不买房犯错误的,我的第一套房买在布吉,并且是在2007年的高点,而在2003年我只要1年就能存够首付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呢?我在把我的钱存银行定期。
因为我那时候连深圳关内关外是啥意思都没搞懂。如果我有后视镜,我当然会在2003年刷信用贷买很多房子,并且我不会去布吉。但这些经历教会了我慢慢的建立纪律,并在接下来买得非常成功(同时也伴随着买错)。
这些经历,才会真正教会你正确的投资道理,别人的说教,不会(像我现在的讲道理,也一样无用,只对自己有用哈哈)。刚需买人生第一套房子,是成长路上的必修课,你可以多花点功课减少信息差——比如我主张你前面三四年多换几个区域去租房子住,感受一下不同,但要注意,你不要指望着天天网上扒信息就能做对决策,也绝不要迷信有所谓的大V指导就能做对。要做对,自己必须要先踏出第一步,勇敢的去接受犯错,事后看没什么大不了,有些错要早犯。
现在市面上大多数自言“刚需”的童靴,实质上是想“抄底”。这本质上开始就错了,要知道,如果你一开始就是想通过房地产赚钱的话,你已经把买房这件事当做“投资”了——消费品根本不存在抄底。既然是投资,你就得明白最起码的一点:投资很难,投资是一门专业,投资赚钱不是小白的菜。
太多人根本搞不懂这一点。
对于卖房子而言,同样是如此。你要学着去认清现实,学着去纠错(如果你先前的行动犯了错)。
现在房地产的现实是什么?
如果说你到今天还在沉浸于“来一波政策房价反弹我好出货”这样的思想里,那么,我要提醒你认真看一看如下事实:房地产从2021年第二季度调整开始到今天,时间已经过去了5年,这期间出了这些大政策——2022年“金融三支箭”、2023年大面积放宽限购、2024年“9.24新政”、2025年“新国标”,房价一毛钱也没涨,深圳还普跌了40%。
看到这样的现实,不需要你很聪明,只需要你有常识就够了。不是没有救市,年年都在救市,救不起来而已。明白这一点,做判断、做行动,也足够了。
至于割肉不割肉,当然要要看个人情况而不是看市场状况,有些肉要割,有些肉绝对不能割。什么样的“肉”要割?你犯了错的肉要割,比如买错了(买了个烂盘),或者扛不动了(马上要濒临破产),或者空在那里不能创造现金流(每个月只能辛苦给月供),都要早点割掉。我早两年确立了这样的三项原则:首先降负债,其次确保现金流,然后再寻找投资新机会。我也是这么行动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段永平说的非常一针见血:犯错了就要立即纠错,越早纠错,代价再大也都是最小的代价。没有经历过,绝体会不出这话的深刻。
但有些肉不能割,你没有犯错,只是市场在调整,如果你负债很低,手里的房子是核心资产,为什么要割掉呢?租出去,关上房地产的信息,直接开干第三件事——寻找新机会,over。
至于市场状况,是最不重要的因素,也许你卖了它转头涨了,也许你继续熬着它一直跌,也许,反之,都可能。但总之,不要逼着自己无穷无尽得陷入内耗之中。踏出去第一步,给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