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谷”“数创走廊”“BT大道”“具身智能港”……一个个闪亮的名片星罗棋布分布于深圳地图上。从创新最前沿的AI技术到数字化赋能的文化产业,深圳把地理空间聚集优势转化成为产业发展胜势,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持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光明:世界级科学城产业带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以信息、生命、新材料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主攻方向,按照发展规划,到2035年,将建设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科学城。
光明科学城位于光明区东部,规划范围北起深莞边界,东、南至光明区边界,西以龙大高速和东长路为界,总面积99平方公里。光明科学城总体呈现“一心两区,绿环萦绕”的空间布局,打造“北林、中城、南谷”的城市风貌,即北部为装置集聚区,营造嵌山拥湖、绿荫环绕的“科学山林”;中部为光明中心区,形成科学公园、光明都市田园旅游区与垂直城市错落有致的“乐活城区”;南部为产业转化区,塑造富有生态内涵和科技文化氛围的“共享智谷”。
当前,光明科学城的创新资源正加速集聚,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三大科学设施建成开放共享,全国唯一生物制造领域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全面启动建设。围绕产业所需,光明科学城引进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光明高等研究院、兰州大学深圳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大所,滚动推进项目达19个。
龙华:梅观创新走廊
作为深圳的产业大区和制造业强区,龙华区打造了全市系统性最强、覆盖面最广、支持力度最大的“1+N+S”数字经济政策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两大“新产业”,构建“1+2+3”现代制造业战略体系和“3+3+2”现代服务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拾级而上。
作为“数字龙华、都市核心”战略的关键,梅观创新产业走廊长约20公里,由南向北依次串联南大门、深圳北站、华南物流园、富士康、华为、观澜高新园、鹭湖科技文化片区、九龙山、大富工业区、北大门等重要空间节点,总面积约96平方公里,是深圳市中轴提升战略的重要空间载体。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东岸优越的产业链优势,联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等源头创新资源,发挥富士康、华为等龙头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梅观创新产业走廊价值体系正在持续升级。
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
向来以“工业第一区”、产业大区等美誉而闻名的龙岗区,同步深入实施“文化强区”战略,重点打造“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成为推动深圳文化创意与数字科技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西起坂田星河云海,东至坪地低碳云城,全长46公里、面积32平方公里。逾万家文化企业(其中规上文化企业357家)在这里聚集,超23万名规上文化企业人才、6所大学,35个文化产业园区在这里集群式发展。
作为全国首个数字创意产业集聚区,走廊涵盖了数字硬件、数字内容、创意设计、影视制作、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并全力开辟文化IP、影视(微短剧)、AI文创等新赛道。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和多元化的产业领域,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4年,该走廊的年营收突破2291亿元,在龙岗全区文化产业营收中占比高达79.1%,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
坪山:BT大道
在坪山区,有一条“BT大道”(Biotechnology,简称BT,生物技术),成为近年来坪山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集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坐拥全国首批、深圳唯一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坪山区是“深圳BioPark”产业新地标。坪山区的锦绣路被称为“BT大道”,漫步这条马路,可见两侧生物医药企业和专业园区林立,多家上市公司“毗邻而居”,众多能够改善人类健康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在这里进行研发、取得突破。坪山是深圳生物医药产业核心集聚区,“BT大道”则是坪山乃至深圳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缩影。
经过多年培育,坪山区生物医药产业链日益完备、集聚优势逐步凸显,高质量发展动能愈发强劲,已初步形成以复星医药大湾区总部、赛诺菲巴斯德、天道医药、新产业、理邦精密等龙头企业为引领,中核海得威、万乐药业、海滨制药等中型企业为骨干,汇聚艾欣达伟、华先医药、普瑞金等小微创新企业的生物医药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
深汕特别合作区:新能源汽车“超级工厂”
在深汕特别合作区,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产业格局强势崛起。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8年38.95亿元增长至2024年242.15亿元、年均增长35.6%,驶入增长“高速公路”。
2021年8月,比亚迪与深汕首次签约,四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提速换挡,总投资额超315亿元。一期核心零部件项目16栋厂房、174条产线全面投产,二期项目2024年生产整车超25万辆,三期项目上半年投产,四期电池包PACK项目首批产品5月20日下线,从签约到投产仅用半年时间。
深汕比亚迪工业园这一世界级“超级工厂”满产年产值可达2200亿元。在比亚迪的牵引下,上下游企业集聚,已引进速腾聚创、京西智行、力劲科技、东风李尔、壁虎汽车等近30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
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新型储能、高性能材料、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为辅的“一主三辅”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成型。
宝安:具身智能港
随着具身智能加速崛起,新兴技术呈现出风起云涌的发展势头,宝安区积极下好“先手棋”。
从地域上来看,以宝安中心区、“互联网+”未来科技城、大铲湾蓝色未来科技园为核心区,北延至会展新城的深圳(前海)国际数据产业园,构成大湾区产学研一体化“具身智能港”。
腾讯、影石创新、维沃通信、立讯精密、追觅科技、兆威机电……在这里,汇聚了全球领先的具身智能产业先进技术、联合创新资源、技术交易服务、产业上下游优质企业。在这里,宝安区技术先进、产品热销、拥有具身智能核心技术的爆款产品,将出海走向世界。
宝安区具身智能密切相关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础雄厚、应用场景丰富,全区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超400家,其中包括规上企业267家,国高企业252家,小巨人52家,总产值430.4亿元,拥有机器人核心企业超200家,为全市最多。
南山:独角兽走廊
南山区拥有众多耳熟能详的产业标签,从“无人机产业带”到“机器人谷”再到“独角兽走廊”,创新生态新潮涌动。
“不出深圳南山区,就能够制造出一架完整的无人机”这句评价生动阐释了南山区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目前,南山区集聚了大疆创新、道通智能等一批无人机领军企业,拥有低空经济企业超500家,形成了集研发、制造、运营、服务于一体的完整“无人机产业带”。以前海-蛇口低空经济先导区为重要抓手,南山区探索建设新型低空基础设施,布局多元应用场景,在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为先导区建设提供支持。
阳台山南部余脉和塘朗山之间形成一道天然走廊,赫赫有名的“机器人谷”坐落于此,其间汇聚优必选、越疆科技、普渡科技等近百家机器人企业,以及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顶尖大学与科研院所,涵盖从AI大模型、运动控制、传感器等核心技术及从零部件到整机研发生产的完整链条。
在南山区不足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条无形却极具生命力的“走廊”密集生长着中国最具活力的独角兽企业集群,聚集了深圳50%以上的独角兽企业。这条“独角兽走廊”北起留仙洞总部基地,南至深圳湾口岸,西抵大沙河,东接后海金融总部,完成了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过程创新链覆盖,成为了深圳乃至全国企业创新与发展活力最强的区域。
福田:香蜜湖新金融中心产业带
根据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榜单,来自福田区的金融巨头中国平安、招商银行和深投控均跻身前100位。
福田区汇集全市近六成的持牌金融机构,辖区金融氛围浓厚,基础设施完备。在2024年召开的深圳全球招商大会金融产业专场活动上,深圳香蜜湖新金融中心规划首次对外公开发布,标志着福田区在金融领域又一次开启了新征程。
香蜜湖新金融中心地处深圳福田核心区域,紧邻福田CBD,是中心城区唯一“平方公里级”连片开发区域。该片区规划融合活力客厅、立体城市、山海绿廊、中心艺环四大理念,拟建设包含深圳博物馆新馆、深圳国际交流中心一期会议中心、深圳金融文化中心、深圳国际演艺中心在内的片区“一馆三中心”。
香蜜湖新金融中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重塑,更是金融生态的重构。福田区2024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达2209亿元,同比增长6.8%,金融业增加值和增速均位居全市第一,诞生了全国首个创投街区、更在数字人民币应用、跨境金融试点等领域创下多个“全国第一”。
罗湖:红岭金融总部发展轴
罗湖区积极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产业生态,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作为传统商贸大区、消费旺区、口岸城区,这里应用场景丰富多样,足以让企业大展身手。
加快形成“一轴两带三组团”空间格局,即红岭金融总部发展轴+口岸经济发展带、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笋清科技创新组团、商旅文融合发展组团、蔡屋围-东门现代商贸组团。打造清水河总部新城产业发展新名片、深港现代商贸业升级发展区“全域融合”新示范、大梧桐生态融合区“三生融合”新样板。
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两大新兴产业,抢位发展低空与空天、细胞与基因两大未来产业,持续发力新材料、新能源等潜力产业,力争创新载体数量、新兴企业数量、产业增加值增速“两年倍增”,产业营收总规模、GDP占比“三年倍增”。
盐田:临港产业带片区
盐田拥有粤港澳大湾区首屈一指的好山好水好环境,正在崛起一座商机无限的产业新城,盐田港作为城市“海上门户”,把深圳与世界经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以盐田港为中心,依托于蔚蓝大海,盐田区海洋产业迸发出澎湃发展活力。2024年,盐田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实现1503.9万标箱,同比增长7.1%,创历史新高。新增4个内陆港、5个组合港、7条国际班轮航线,美西直航快线SEA3成功首航。
背靠便利的出海口,新兴产业加速崛起。盐田-大鹏东部滨海先进制造业园区之盐田临港产业带片区,位于盐田港后方陆域及海山、梅沙街道,东至平盐铁路、西至梧桐山大道、北至生态控制线、南至盐田港区。总规划用地面积约8.02平方公里,工业用地面积约0.64平方公里,未来可释放新增工业用地面积约0.38平方公里。
大鹏新区:海洋生物产业创新基地
大鹏新区海域规划面积1380平方公里(约占深圳市三分之二),海岸线长125公里(约占深圳市二分之一),全域近岸海域水质长期保持国家一类标准,是深圳自然资源禀赋最好、海洋资源最优、环境质量最佳的区域,是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阵地。
海洋生物产业园、大鹏临海海洋生物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广东省水生动物健康评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集中分布,为大鹏新区海洋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围绕构建海洋科技“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格局,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建设加速推进,国际顶尖一体化多功能海洋创新联合体逐步形成。推动海洋综合试验场、极地大洋保障基地等海洋平台落户大鹏,以坝光片区为核心,打造南方海洋科学城。布局建设深圳水下机器人产业园、国际海缆登陆站、全球海洋大数据(智算)中心等重点项目,拓展“海洋+”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来源:深圳特区报 记者 熊子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