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标叔
被一个离职高管左右将军,而无法回言,对于杨国强和碧桂园而言,恐怕是第一次。
10月27日,碧桂园前明星高管、地产打工皇帝刘森峰对外证实了与实地签约的消息,职位是实地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入职时间会在11月份。
而大概一个月前,刘森峰要从碧桂园离职的消息就成了地产圈的热门谈资。 舆论关注度如此之高,在于刘森峰不仅被碧桂园树为旗帜,更被看作地产草根职业经理人的巅峰。
哪怕是今天,由刘森峰和碧桂园打造的神话,依旧无人能破。
2016年,刘森峰执掌的碧桂园江苏区域以“一天一个亿”的销售额成为碧桂园大本营广东之外的最强区域,也因此成为中国房地产历史上第一个拿到亿元年收入的区域总经理。
不过,明星自有明星的做事方式和行为准则。 自一个月前提交辞呈,但10多天前的停车场风波,以后随后的“告碧桂园书”,这位年薪过亿的明星职业经理人,始终引领着舆论的走向。
而伴随着他起舞的,既有舞台背景墙上的碧桂园,也有天边飘来的云朵实地地产。
只不过,在享受舆论带来的关注度的同时,刘森峰或许尚未察觉到,这场转会的大戏,自己似乎太投入了。 他可能没有留意到,背景板上的杨国强一脸尴尬。
01
江湖的传言说,当年拿到亿元奖金后,刘森峰将座驾换成了劳斯莱斯,他的微博里,都是保时捷911、奔驰S600等豪车照片。
他还晒过杨国强亲自给自己题字,以奖励他在2016年的突出表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就是这位贴着“年收入过亿”标签的职业经理人,在过去一个月因为离职碧桂园的前情后续,把自己送上了地产圈的热搜。 因为离职手续未办完、停车位被取消,刘森峰在朋友圈发表抱怨:
在碧桂园工作8年多,第一次感到莫名其妙的失落。
对此,很多人对刘森峰的遭遇报以同情,并讨伐碧桂园的“人走茶凉”。 我想,如果刘森峰在这个时候,勇敢地跳下舞台,他的光环将是多么的耀眼和正能量:他是一个曾为碧桂园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如今又被碧桂园“扫地出门”。 可惜,没有如果。 几天之后,刘森峰在“酒后”写了一封题为《此去应多羡,初心尽不违》的离职信,并群发到媒体,以表达对碧桂园的感激和爱。 信中说:
递交辞呈后,惠妍主席说,感谢我对碧桂园的贡献。光煜博士也说2016年我的努力,助力了碧桂园当年登上3000亿台阶,是一大功臣!
嗯,群众的眼光总是那么挑剔。 围观的群众说,刘森峰其实是换个方式借他人之口来表扬自己,还是一如既往的高调和自信啊。 围观的群众还说,与赌王儿子何猷君的喜讯长文一样,刘森峰这封离职信同样有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感觉——不像离职信,反而像求职信。
对于这封信,碧桂园没有回应。
其实,碧桂园没办法回应。作为自己一手树立的典型,杨主席总不能说,上述情况不属实吧,杨惠妍主席也不能收回功臣一说吧。
就目前而言,无论是碧桂园还是围观的吃瓜群众都说,刘森峰是地产行业难得的人才。 至于何谓人才?坐在中国院子一天面试二十几个高管的泰禾老板黄其森说过:
千亿房企更多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我们赶上了好红利,不是个人多有本事。房地产有泡沫,最大的泡沫就是在人才,这个东西都是时势造英雄。
这个话,恐怕也是如今的碧桂园想说的。 是时代造就了人,还是人造就了时代?放到明星职业经理人身上,是平台成就了他们,还是他们成就了平台? 刘森峰似乎有自己的答案,他的老板们也有自己的判断。作为碧桂园的老板,杨国强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
在内部,给你的职务说有用就有用,说没用就没有用。谁也不要把它看得很重。今天你在这个位子上,也许明天什么都不是。
但是,如今的当下,刘森峰可以说很多话,但碧桂园和杨国强则不能。 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自己啥的,含泪也要啥的。
02
办理离职手续那天,刘森峰发现自己的车位已经被取消,因此在朋友圈发表抱怨:
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虽然刘森峰特意强调,碧桂园是好公司,老板是好老板,愤怒的矛头只指向了集团办这些“办事的”。 谁是集团办事的?鬼才晓得,至少不是我。
但这条朋友圈,让碧桂园和杨国强收获了大量的负面观感,舆论对碧桂园“人走茶凉”“没有人情味”的印象,可能需要很久才能消除。
而在离职信中,刘森峰又回忆起了一件自称“颇为有趣”的小事: 2013年城市花园项目加推在即,为了在竞品开盘前推出,刘森峰要求原本十天的样板房装修工期缩短至三天三夜。最终如愿所偿,城市花园当年单盘销售额达23亿。
字里行间,刘森峰想要表达的或许远不止一件件过往小事,更多的,是用累累战绩来展现自己作为职业经理人强大的领导力、判断力、执行力以及魄力。
但对围观群众而言,也许会产生另一番观感: 难怪你们碧桂园房子质量差,原来都是这么来的。 甚至有人翻出了另一桩陈年往事。
2018年,杨国强在碧桂园的办公群发了一条微信:
如果一个优秀的规划设计师拿36万元每年,每月3万,十天1万。如果下午下班后接到规划图要设计,找5人通宵做出来,连续两天假不休,也是5人×2天=一人10天,即付出一万元设计工资而已。
这条微信随后被泄露到网络并引发轩然大波,有人创作段子嘲讽:
一个老婆10个月生一个孩子,为何自己不能找10个女人让她们同时怀孕,这样就可以1个月生出一个孩子。
嗯,至少我觉得,要证明自己牛没问题,但这个例子确实不咋滴。
03
刘森峰作为职业经理人的荣耀,与句容凤凰城这个项目不无关系。
2012年,凤凰城首次开盘,价格只有5500元/平方米,即便这样仍然实现了15亿元的销售额,一度成为“中国楼市第一盘”。
知名地产自媒体《包邮区》在文章中评价,句容凤凰城这种地价超低、开发周期超长的造城项目,是跟投的最理想标的,也是职业经理人百年难遇的机会。
显然,刘森峰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 根据《包邮区》的报道,凤凰城开盘了两期之后,刘森峰给集团打了一个报告,将项目的后期地块,也纳入到同心共享和成就共享的范畴。
一般来说,区域总需要每个项目跟投80万,但是在凤凰城这样的优质项目上,刘森峰把自己的全部身家投入其中,甚至把房子都抵押了,还用工资抵押做了信用贷。这样的操作,连他在碧桂园的同事都说:
这是真正的无风险套利。
几年过去,凤凰城的房价稳步上涨,如今已经达到11500元/平方米。在这个过程中,刘森峰也实现了财务自由。 随着碧桂园跟投制度的颁行和改进,刘森峰从一个集团规则的执行者,慢慢转化成了区域规则的制定者、利用者。
到了后来,刘森峰与碧桂园的关系,有了巧妙的变化。 2014年11月,南京区域投资平台——鹏天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在句容时代城中,这家公司持股10%。用刘森峰的话说:
这是区域员工自己做老板的第一个项目。
但实际上,鹏天投资是刘森峰个人的公司,股东是他及他的家人。 鹏天投资后来陆续参股了南京区域的很多项目。苏州高新区的通安碧桂园,刘森峰甚至成了大股东,而碧桂园只是小股东。刘森峰后来说:
杨主席为我创造了一个最好的创业平台。
在接受采访时,刘森峰也承认:
全碧桂园集团仅我一人,是以独立法人公司名义参与到跟投的项目里面。
而且,即使已经离职,刘森峰还能继续从前东家的项目中获取收益:
在我离职后,我不会从里面退出股权。
全碧桂园就刘森峰一个,确实够牛的。但碧桂园比刘森峰更牛的人,恐怕不止一个吧。
我在想一个问题,作为碧桂园的老板,作为一个一言九鼎的人,杨老板为何要接受这个似乎不平等的条约呢? 要知道,以碧桂园这样的体量,和刘森峰一样的地方大员至少可以有两个巴掌以上吧。 如果都是这样,那岂不是人人都要搞特殊?
另一个待解的问题是,在如此强悍的封疆大吏面前,既然杨主席都要让三分,那实地呢?
04
如果没有莫斌,碧桂园绝对做不到今天。
在接受采访时,刘森峰也不忘表扬前老板杨国强和前上司莫斌:
但是,如果莫总去任何一家地产公司,也绝对做不到。杨主席的思想天马行空,而莫斌善于提炼,几句话就能够把老板的真实中心思想总结给我们,大家都容易理解。这个搭配是碧桂园的财富。
短短105个字,同时赞扬了两位领导。但被夸的杨国强和莫斌,可能并不愿意接受这份来自前下属的溢美之词。
对杨国强和他一手创立的家族企业而言,刘森峰“如果没有莫斌,碧桂园绝对做不到今天”的言论,无疑犯了忌讳——碧桂园始终姓杨而不姓莫,职业经理人永远只是职业经理人。
而“莫斌善于提炼,几句话就能够把老板的真实中心思想总结给我们,大家都容易理解”这句话,怎么听起来,恐怕也不是那么个味道。
05
刘森峰在最近的采访中,提前宣布了自己与实地签约的消息。
但到目前为止,实地尚没有发布公告,老板张量也没有就此发声。
刘森峰说:“我最看重的是老板有没有梦想。” 刘森峰还说:“我了解过实地的过去。但我的感觉是,兄弟、朋友是很难合伙做成事的,成不了大事业。
两个人都有梦想,要有能落地的人。” 公开资料显示,张量父亲张力和李思廉共同创立的富力地产,正是地产行业兄弟、朋友合伙创业的典型。
在回答关于“如何激励一个已经财务自由的地产高管?”的问题时,刘森峰说:“老板用奖金不再能特别激励我,只能用梦想与战略能力。我认为老板必须具备战略视野,而我的角色是负责把梦想落地。” 关于张量的战略能力,知名地产自媒体《壹地产》是这么评价的:
互联网人来了发现改造不了房地产公司,地产人来了想不通这家房地产公司要干啥。
对于自己未来在实地的定位,刘森峰说:“我从未想到与老板成为朋友,老板就是皇帝,而总裁就是丞相,他们共同把事情完成。破坏了这个角色扮演,事情就做不成。” 虽然刘森峰自我定位为“丞相”,但他也明确要求“实地有足够的独立性”,“假如张量要给他父亲张力打电话,看看我这个准总裁人选如何,我肯定就不会去了”,理由是“我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额外面试。” 在这篇专访文章的留言区,有人评价说,职业经理人与老板之间的关系,最终决定权还在老板。把权衡过程公开了,就等于将了老板一军——你自由了,老板没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