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二手房成交升温、又有万众瞩目的前海两新盘入市,年底的深圳楼市仿佛将要提前开启小阳春。
对此,住建局动作频频,先是1月20日,一份“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明确《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若干问题的函”疑似堵住“假结婚”买房之路;
紧接着,1月22日,住建局官方公众号又发布了关于润玺一期中12名涉嫌违规申购商品住房人员处理情况的通告,暂停其网签、公积金贷款以及购买、承租保障房和人才房资格。无一不是打击炒房的严厉举措。
前者的文件早已广为流传,主要提到3点:
1. 7.15政策之前的在途交易办理截止日期,由2020年31日延长到2021年1月31日。
2. 高层次人才凭证书购买首套住宅,无需社保/个税证明,二套按现行限购政策执行。
3. 购房只能登记在有购房资格一方名下,无购房名额的配偶不可以联名。
第一条针对715新政前的在途交易办理宽限了1个月的办理时长,为购房者留出了更多时间,算是一个好消息。
第二条规定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早在2020年12月1日,住建局回复市民咨询时就表示:海外高层次人才购房不受“限购”政策影响,无需社保或个税证明。
因落户和社保年限不够,在715之后失去购房资格的小编已酸成一颗柠檬,这才是真•知识改变命运啊!
而第三条,才是引起众人关注与讨论的焦点,可谓是“打击假结婚炒房的重锤”。
根据2020年7月29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的通知,其中第三部分关于商品住房限购政策的第5条:
居民家庭夫妻双方只有一个人符合购房条件的,购买的商品住房只能登记在符合购房条件的一方或双方名下,不得单独登记在不符合购房条件的一方名下。
根据《通知》,无购房名额的配偶将不再被允许联名登记,这是否意味着“假结婚”行不通了?
正常的夫妻更名、直系亲属过户怎么办?
这条新规,是否影响在途交易的办理?
如果不追溯,如何认定“在途”交易标准?
以上问题,国土局都还未有明确答复,表示需要等待住建局细则通知,目前国土局已经暂停收文。
但是,如果夫妻更名也需要按照新规执行,有购房名额的一方才可登记商品住房,是否与民法典对于夫妻共同财产规定有冲突呢?
根据《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施行)》第一千零六十二条:
当一个城市的限购政策,与民法典关于夫妻对共同财产的处理权冲突时,如何处理?
而即便限购政策限制了夫妻更名、直系亲属过户,就真的能以杜绝“假结婚”的手段遏制炒房吗?真正的“投资客”要用到“假结婚”这种手段的又有多少呢?也许更多的是受高房价和调控双重打击的换房家庭被误伤。
该政策具体如何执行,截止发稿前,国土局仍未有明确答复。
而今天发布的关于对12名涉嫌违规申购商品住房人员处理情况的通告,算是对先前沸沸扬扬的润玺一期严查代持事件给出了答复。
对此,网友们反应不一:
总结大概有几点:
1. ZF干的漂亮,甚至可以再严格一点
2. 这12人认购的房子怎么处理?
3. 对结果不满意,惩罚人数与力度都不够,且,不增供应都是耍流氓
对此,David认为:
对于12名违规申购华润城润玺花园被住建局处理,这也是历史上首次针对个人买(炒)房做出的处罚,仅凭这个标题就阅读量10万+。
结合昨天上海市政府抄深圳市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也表明了房住不炒是基本调控国策,政府并不希望大家关注点在炒房这个事情上面,失去了奋斗的意义。
看完这个通告,大伟哥陷入以下几点沉思:
1、通告中12位倒霉蛋是怎么认定出来的,如果设置一个朝阳群众举报机制,是不是真的只有12位呢,如果后面新房认购之前,公示一下入选名单,热心群众可以举报他们是投机炒房者是不是可以提前避免这样的事情?
2、我更关心的是接下来这6000万会花落谁家?按照一套房最小面积计算一套利润500万,12套房6000万起,怎么分?重新摇号吗?会不会又是万人摇号6套房,涉及房号也没有公开,大伟哥的朋友还有没有机会,每一个买房的人都是为了自己住的,没有谁承认自己为了炒房。
3、市民为何如此热衷于打新,无非是新房和二手房的差价动人心。原本想让更多人买得起房子的限价政策,为什么反而成了引发打新潮的原因?
4、最根本的原因是市面上供给严重不足,如何加大市场的供应量才会解决这个问题,不然接下来的其他网红盘可能还会重复历史,我个人认为放开限价,加大供给,让价格回归到市场的理性,人性才会理性起来,才会只关注自己买的起的东西。
从715新政到如今官方接连的两份通告,都是官方明确表达坚决贯彻“房住不炒”的立场和稳定楼市的决心,对普通买房者来说,有所作为就是好消息。而在官方严厉的调控下,2021年可能是个难得的窗口期。
2020是吊诡的一年,成交量破万,房价涨;成交量跌至冰点,房价涨,量在价先的惯例似乎完全失效。
在这诡异的行情下,人人都被市场裹挟着往前走,有人在焦虑中拼尽全力上了车,有人在焦虑中彻底放弃买房;有人被二手价格劝退,投身打新大军,有人屡屡陪跑,重回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