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通稿只有2100多字,非常浓缩。
有人认为,好像也没讲什么干货:
比如,会议前一周有关供给侧(棚改)的小作文并没有兑现;
比如,房地产新模式也没有非常具体的内容;
比如,城市更新是城市增长新动力的切入点、新抓手,但也没有明确的表态。
笔者认为,会议的主题,就是宣告城市增长动力转换,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次会议是一次部署或动员。
有关城市发展动力转换(增量到存量,从物到人),这几年一直在提:
比如2019年提的城市更新行动,搞了很多年的老旧小区改造,提了好几年的房地产新模式等等。但旧模式的惯性太大,很多地方在观念上还转不过来,加上这几年财政支出的刚性压力,部门间的政策难以系统集成,导致这个系统工程的进度有点慢。
现在来看,形势已形成了倒逼:
首先,这段时间有关通缩问题之严峻(背后是产能)越来越成为共识了,这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系统性、全局性的。
只有转变发展方式,这个局面才能好转起来!
其次,“抢出口”的窗口期可能要结束了,外部环境也形成倒逼,一个十四亿的人口大国,必须要打造内需和消费引擎。
不能长期主要依赖外需。
最后,房地产问题。这几年救助不可谓不用力,甚至不遗余力,但效果呢?背后也是产能问题、刚性依赖问题。
多说一句,这几年各地打造的高品质住房产品,有的也开始过剩了。这与“新三样”过剩问题如出一辙。
综合起来,不改变发展模式,这个局面无解,甚至积重难返。
过去几十年,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城市界面,亦或是生活水平,我国的城市发展所呈现出的,毫无疑问是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幕。走在任何一个省会城市的中心城区,那种现代化之感是溢于言表的,更别提一二线热度城市了。这也是同类型国家从未有过的发展成就。
客观讲,这种发展成就,乃是房地产、城镇化、工业化(含外需)、人口红利、家电及汽车等大宗消费品时代、二战后最平稳的国际环境等多方动力或利好集大成的结果。在过去几十年,这些红利或动力集中在我国释放,这也可以称得上国运。
但站在当下,这几大动力都迅速消退了。
不过,增量空间式微,关上了城市增长的门,但存量盘活开了一扇窗。也好理解,过去增量驱动模式之所以势大力沉,是因为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城市什么都缺,缺人、缺房、缺道路、缺学校和医院等。现在,都建好了,但建太快,一部急就章,萝卜快了不洗泥,供给效率不高。
比如,水电管气路网等城市地下的里子工程亟待完善、补齐;
比如,很多房子到了中老年阶段,就像人一样,需要体检看病、保养和医疗;
比如,顺应居民需求升级、新的需求,增设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公共活动场地,推进适老化、适儿化改造。
对于房地产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近几年的楼市回调,固然有挤泡沫的成分,或者叫从资产属性到居住属性后,价值合理回归。但同时,也有不适应居住属性的“用脚投票”。过去,是个房子就有人买,就能卖得出去。或者因为房子短缺、或者因为大家更关注资产价格。但回归居住属性后发现,很多房子“住的功能”太差。
笔者到各地调研发现,跌幅大的,往往都是老破小、偏远的房子,前几年高周转时期的房子,无一例外。它们的共性是居住体验不好。如果再加上前期上涨快、现在过剩,可不就跌跌不休嘛!
城市更新,特别是老旧小区改造,要把这些短板补上来。这是硬件方面。在公共服务方面,近几年国家一直在提,外来人口“本地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等。此次会议也提出,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如果软硬件都能够补上,相当于夯实了房价下跌的下限基础。
表:老旧小区改造三大类型内容对照表
也就是说,不管怎么跌,它是有下限的,这是实现止跌回稳的关键。
这就不难理解,新时期将房地产的定位,从发动机转到稳定器了。
未来,基于房地产市场之极端重要性,还会在传统救市模式上发力,但政策空间、政策效应,难言乐观。5-7月份的市场二度回调显示,调控的新模式,必须要跳出房地产,转到完善居住属性、做好城镇化,从而通过围魏救赵的策略,结硬寨、打呆丈,迂回过来,实现止跌回稳。
此次会议,有关城市工作的重点任务,首先提出的,就是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
原文: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表述,就是综合承载能力。提高综合承载力,有两层意思:一是主要针对超大、特大城市;二是现在城市承载力不够,不是大城市人太多了、太大了,而是治理能力不够。
如果能实现组团式、网络化发展,也就是人口、就业、服务等不要只集中在中心区,而是分布在空间上的各个组团。而且,组团之间相互有分工合作、能互联互通、容易抵达,那么“城市病”(高房价、高成本、拥堵等)就会缓解。同时,年轻人、外来人口在城市扎根的难度下降了。
最典型的,就是雄安新区!
当然,这需要部门间的合作,需要在规划用地、政绩考核、政府投入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建设和改革。不过,它至少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现在的超大特大城市、都市圈,并不是太大了,还有容纳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如果再把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用上,城市治理的效果会大大提升。
比如,阿里的城市大脑。
对于房地产来说,这是重大的机遇。也就是,超大特大城市人口集中度还要提升,房地产仍有巨大的空间。近年来数据显示,楼市集中度越来越高,少数城市、区域对市场的贡献越来越大。
图:2020年以来不同城市住宅用地出让金占全国的比重(%)
今年上半年,TOP20城市的出让金占全国比重约为68%,相比2020年增长了50%。因此,未来的趋势很明显,重点都市圈、重点城市楼市稳定住了,不管量还是价,全国楼市也就稳定住了。
此次会议,有关城市工作的重点任务,排在第二位的是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
原文: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
这里也有一个重要表述,就是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从房地产的来讲,尽管从资产神坛上下来了,但依然是支柱产业。因为,作为大宗消费品,其天然特性就是产业链长、带动性强。不过,不是过去“卖地-投资建房-投资基建-开发新区”的那种旧模式。
新模式下,一旦城市更新到位了,公共服务均等化了,新市民扎根城市了,房地产作为大宗消费品的特性,就会彰显出来。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老旧小区完成了改造,加装了电梯,修缮了外立面、楼梯、楼道,更换了管线,可居性大大提升,接下来必然是居民的二次装修。
比如,更换室内家具家电,更换门窗、地板等;
比如,进行室内整体装修;
比如,防滑、安装应急呼叫、厕所“蹲改坐”等适老化改造;
另外,可居性大大提升了,原来卖不掉的房子,现在可以卖掉了,业主置换房子的能力提高了,就实现了“卖旧买新”;同时,这类房子原来无人问津,现在也有人买了,而且这类房子不仅有区位好、片区配套成熟的优势,还有“低总价、低单价”的优势,刚好匹配新市民的购买力。
还不止于此,所谓高质量的城市更新,不是单个项目的改造,而是空间价值的提升。具体来说,现在要求规划一竿子插到底。编制更新规划,不仅考虑空间布局和形态,更要把资源、资产要素叠加进去。
比如,老旧片区改造中加强文化、旅游、餐饮和休闲娱乐等一体打造;
比如,老旧厂房、工业区等改造,植入新业态、新功能、新场景等;
比如,建筑功能转换和混合利用,将地上、地下空间整合起来,同一建筑不同楼栋做上下游的功能整合。一栋楼,既有办公的,也有住宿的,也有餐饮的、家政的,相互合作,其乐融融。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最大程度将房地产对实体消费、投资、创业的空间支撑、空间链接效应发挥出来。由此,房子就嵌入到内需中,产生现金流,这既是楼市止跌回稳的路径,也充分释放了需求。
这就是城市或房地产在内需、内循环中的彰显。
尽管不像过去房地产烈火烹油那般,但其能带动就业、带动创业、带动消费,是更可持续的,更健康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新的模式下,消费人群和场景增多了,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份工作,即便大家收入不算高,但相对稳定,这总比房地产大起大落后,我们不得不面临当下的场景要好。
这也不难理解,此次会议有关房地产新模式的表态是:
原文: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
总的来说,就是告别大拆大建,能不拆就不拆。关于这一点,在5月15日中办、国办的重磅文件《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中,已有明确规定:即便是认定的C、D级危房,也不是一拆了之,而是加固、改建、重建等多种方式;即便是城中村有的要拆,但前提条件是群众改造意愿强烈、城市资金能平衡、征收补偿方案成熟。当前环境下,满足这三个条件的有多少?
关于大拆大建,不管如何搞资金平衡,大平衡VS小平衡,本地平衡VS跨期平衡,短期平衡VS长期平衡,都逃不开最终通过卖地、卖房平衡的套路。住房供求关系重大变化,这已是上上下下的共识了。继续搞拆迁,大量回迁房和商品房会进入市场,也必然会恶化房子的供求关系。
另外,拆除式城市更新,往往带来的是高密度、高容积率,宜居性差、维护成本高的超高层建筑物。在低容积率(3.0以下)成为增量供应主流的情况下,在售的高容积率、高密度项目,不仅不受市场欢迎,还出现了供应过剩的现象,不搞拆除式更新,也避免了低效供应、价格内卷。
更重要的是,把这些低成本的房子留下来,作为保障房也好、租赁房也好,这是外来人口、年轻人能低成本地在城市落脚、安居、扎根的主要依赖。同时,也是实现上面所讲的城市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