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某90后博主,分享了暑期带两娃、老公一起去粤西某海岛度假的视频,连同高铁票、住宿、餐饮加起来,三天两晚的总费用只有2000多元。最令人惊叹的是,她们住的海景民宿,一晚才80多元。这个海岛,应该是粤西知名的文旅打卡胜地了,笔者也去过几次,调研过岛上的民宿,知道这几年民宿行业的日子确实不好过,但这么低的价格,还是大跌了眼镜。
打开携程网发现,即便是暑期旺季,岛上民宿价格也普遍在150元以下/晚,该博主赶在旺季来临前出游,80多元的单价也就正常了。极致节约或穷游,可能是大家对这个事件的看法。但看看民宿的天量供应,就知道80多元的超低价是怎么炼成的。这么一个四线城市的小岛,楼市烹油烈火的那几年,居然降下了近3万套公寓,仅仅恒大一个项目(没有烂尾),就有1万套。
那几年房子好卖,加上文旅度假如火如荼,投资客多,开发商也做售后返租,大大小小的民宿雨后春笋。但这是关起门来算小账的思路。事实上,各地都在发力文旅、夜经济,到处吹着像你的风,文旅的三板斧里面都有民宿。加上门槛太低,这个清新的行业一下子从蓝海跌入红海。
这还不是个例。前段时间,去中部某省省会调研,外围某新区文旅搞的有声有色,地标性的景点在全国也很知名,但民宿行业也不景气。召集几个从业者,他们告诉我全市有1400多家注册民宿,这里大大小小的民宿就有300多家。但就管理的房间数来看,个别的有一两百套,多数只有几十套、十几套房子。因为,赛道太拥挤了,淡季只有20%的入住率,承受不起高空置。
即便眼下是旺季,入住率也只50%左右。甚至,还有在旺季要转让房源的。
按照这个逻辑讲下去,故事可能没什么新意。放在“反内卷”的焦点下,这可能只是一个案例。行业调整之时,千千万万人的命运动荡,不只是这个赛道。“喊苦”排行榜中,可能都在后面了,暂不谈打成白菜价的那几样,五星级酒店都出来卖廉价卤味了,民宿这点儿苦不算什么。
调研这个行业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非常细微但饶有意味的行业现象,即从业者都在“定价-订房”上找平衡点。简单来讲,在携程等平台上的价格定的低,订房率就会上升,但大概率会亏损;相反,价格定的高了,订房率就会走低,也难逃亏损结局。啥时候能盈利?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平台上的价格定的比竞争对手略低,但消费记录好(或差评少、好评多),订房率上升得多。
二是,旺季时节“一房难求”,价格定得高一些,也不影响出租率。但问题是,除了稀缺景点,比如故宫这种,周末接待量也很客观,多数景点的旺季也仅在长假和寒暑假,很难做到以丰补欠。
因此,对大部分经营者,靠刀片薄的利润在艰难生存。
可见,这是个典型的买方市场,也是信息极其透明、卖方惨烈竞争的市场。运营者激烈的价格博弈,甚至演化到在几元、十几元上与同行算计,达到“抢游客”的目的。并且,大家都是以最接近客户心理价位、又能维持刀片利润的水平上抢客户,并极力守住这脆弱的盈亏平衡。
可见,消费者对价格是何等敏感!
这就是为何,前面讲的小红书博主,能以80多元的价格,住得上海景民宿。笔者搜索了一下,这是普遍现象。网上有推北京高性价比民宿,低至80元/晚。甚至,还有80元包食宿的。放在前几年,海景公寓即便是淡季的价格也要到500元以上,看现在这场景真是恍如昨日。
这几年有一个现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比如,前几年经常谈及的“多少亿人没坐过飞机”,现在改观了,这要拜前些年三四线城市建了很多干线机场所赐,机票低至几百元。
第一财经报道,截止到6月份,暑期经济舱的机票价格仅为839元(不含税),广州飞往哈尔滨的机票价格最低仅2至3折,北京飞哈尔滨的,400出头。这与机场大干快上、高铁加入中短途竞争,高速路四通八达后租车普及、私家车普及、滴滴远程业务扩大等等,都有很大关系。
另据报道,7月20日由九元航空执飞的广州经停合肥飞往日本大阪的班次,成人含税最低参考价格为514元。租车也一样,进入7月,拉萨SUV的租车价普遍在100元/天,过往要200元/天。还比如电信资费,原来死贵死贵的,打电话是奢侈品,现在十几元的流量用不完。
哪个行业消费门槛高,我们就有集中人力、财力攻坚,技术突破以后迅速量产,并把供应链、代理商下沉至县域、铺到镇里。同时,利用密集的路网、充电桩等硬件,互联网等软件的链接,互联互通,把超大人口规模、市场纵深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于是,产品迅速进入“白菜价”的阶段。
比如,原来汽车的价格很高,2005年那会儿,一辆轿车怎么也得20万左右。现在新能源车,便宜到令人发指,而且功能、外观、智能化令人叫绝,新车最便宜的可能只要5万元/台,二手市场估计很快就进入“千元时代”了。手机、家用电器、五金制品等等,也是这样的逻辑。
总结下来,对经营者来讲,无论做民宿的、开酒店的,还是搞餐饮的(比如烘培)、搞租车的、做零售的、卖家具的,内卷也好、薄利也好、求极致、讨好消费者也好,当下确实很艰难。
但对广大的消费者,确实是福利,也是市场范围的扩大。
就拿前面那个小红书博主来讲,两个小孩要养,他们两公婆每月的税后收入只有1.3万元。还完房贷、小孩教育开支后,结余就很少了,日常去菜市场都要掂量,买牛肉就算是打牙祭了。这种情况下,如果民宿的价格不降到80元/晚这样的超低价,如果国家不是把高铁票/动车票降至100元左右,各行不内卷,估计外出旅游、住酒店、对她们这一家来说,那是很奢侈的。
拿房子来说,也是如此。修空调的小伙子,大学本科学机械的,毕业后找不到大家眼里的体面工作,就加入修空调的外包团队。这几年,小伙很勤快,加上心灵手巧,攒下了十几万元。这个6月以来,高温天肆无忌惮,空调生意也不错,小伙没日没夜跑了2个月,赚了5万多元。
女友硕士毕业,即将在一所职业院校上班。本来,未来的丈母娘觉得小伙没前途,不打算把女儿嫁给他,但小伙靠着辛苦攒的那十几万,在靠近女友上班的学校附近付了首付、买了套房。逐渐地,丈母娘也认可了他。这个黝黑黝黑的小伙说,幸亏房价跌了一半,不然媳妇就跑了。
可见,尽管房价跌了,影响大发了,都在叫苦连天。但就小伙买房的那个区域,广州人的眼里,那是郊外的郊外。21年高峰期时,房价去到1.6万元/平米,首付怎么也得40万左右。但现在,房价降到7000多了,首付从30%降到15%,利率从接近6%降到3%,这才有了普通人上车的机会。
网上有专家说,房价下跌对普通人的影响最大。我特别不同意这些观点。每一次经济的调整,普通人确实受难。但试想,远郊区的房价,为何能上涨到1.6万元/平米,是居民的收入托起来的吗?
事实上,房价从1.6万元,降到7000元,更大程度是挤泡沫、去浮华。普通人确实受影响,特别是就业层面。但影响更大的,应该是地方的土地财政、银行的资产质量、开发商及上下游一众食利者,还有火中取栗的投资客。因为,那几年的房子,是资产品,和普通百姓的关联度不大。
只不过,在网上最能发声的,肯定不是普通百姓,因为他们都在谋生或谋生的路上、无暇发声。相反,信息上后知后觉的多数人,有的最后一批高位上车,大多数则望房兴叹。只有充分挤掉泡沫、去化浮华,从资产神坛上下来,成为一般消费品、大宗消费品,才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再看个数据,房价最高的北上深,现在二手房交易量最多的,是总价300万以下的,基本上占比在一半左右,而不是大家网上看到的动辄800万、1000万的豪宅。总价200万以下的二手房,诸如成都和西安比例能占到仅90%,广州也占到了56%,比2020年上升了1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真叫卢俊公众号
前几天,笔者在某新一线城市调研,房价最贵的那个区,70%的二手房交易,总价在100万以下。中介小哥告诉我,主要原因就是房价跌了,很多房子落入百万以下区间了,原来买不起房的,就和前面那个修空调的小哥一样,一直在辛苦干活、辛苦攒钱。现在,终于能探得着了。
当各行各业都面临产能过剩,普遍内卷、降价竞争,都在煎熬的情况下,当外需无法回到过去那种“承接产能”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正视当前的困境,必须要重视内需了。而站在当下,真正的内需,就在2.6亿的外来人口、3亿新市民(与外来人口有重叠)以及5亿农民。
这就是为何,这次会议“没提房地产”。懂行的都知道,怎么提呢?难道是说后续还有一波政策?增量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其实,5.15的中办、国办文件《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及7月份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有关“两个转向”“五个转变”已讲的很清楚了。
未来怎么办?就是在存量提质改造和城市内涵式发展中,寻找新动力。这种新动力,具体到物质载体上,就是存量空间的盘活、提质、再造等;具体到人群上,就是秉承“人民城市、投资于人”理念,其实就是2.6亿的外来人口、3亿新市民(与外来人口有重叠)以及5亿农民。
过去几十年的狂飙突进,本质上的城市“上项目”的物质增长。从人群上来看,外来人口、新市民、农民等,很多是被抛离的。现在,终于回到轨道上了。几十年的狂飙突进,城市四梁八柱已经搭建好,房子建好了,也过剩了。能否真正回稳,关键是能否装满人,产生现金流。
即便从300万跌回100万,如果还是装不满人,情况还是不乐观。可能,从急跌转入到阴跌。急跌,在预期之中,毕竟从资产品转到消费品,均值回归,能不急跌嘛,“跌跌更健康”!急跌不怕,阴跌最可怕的,就是日本本世纪前20年那种。如果继续搞增量,未来的问题更严重。
2020年,从三道红线开始主动刺破泡沫,开启脱贫攻坚、城乡融合,以及建设覆盖全国每一个角落的基础设施大网,包括道路、高铁、基站、拼多多、Deepseek,并将基础成本降至普通人可负担的水平,就是将市场纵深和潜能发挥出来。没有这些,怎么可能有节假日到处人山人海,怎么有长途跋涉外出,人均消费才几百元。从刺激经济的角度,确不如楼市来的快。但是,这种模式下,普通百姓才能融入这个内循环,才有细水长流后的可持续的就业、收入。
现在,搞城市更新,就是考虑怎么装满人的问题,一样的逻辑。
最后,再讲讲生育补贴的事情。0-3周岁,每月补贴300元,消息一出来,网上普遍不看好,说这么点儿补贴,怎么刺激生育呢?100万还差不多,或者给我一套房、再给我雇个保姆。
放心,不是针对你的!
补贴刺激生育,发达国家有大量的案例,但只有高福利国家,搞高额补贴,才对生育有刺激效果。对此,国家难道不知道吗?不可能的。那为何还要搞补贴呢?很简单,这几年生育小孩的家庭,基本都是85后、90后,这些人群在工作、房子、孩子上,都不容易,发钱减轻育儿负担。
财政的钱,现在越来越紧张,必须要用到刀刃上,这么用,总比花在大白象的工程上要好。更重要的是,消费意愿最强、潜力最大,也是压力最大的人群,不要被抛离出去。他们就像前面的小红书博主一样,尽管压力大,但奶粉钱够了,还能出去度个假,即便只是80元一晚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