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本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到202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规划涉及十四章155条内容,本文主要梳理了大家比较关注的如空间格局、产业、交通、区域发展定位、区域协同等方面的重点内容。
深圳市是经济特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全国性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开放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
规划目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到202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和全民共享的和美宜居幸福家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2050年,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一、
构建“一核多心网络化”城市空间格局
深入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优化“多中心、组团式、生态型”的城市空间结构,以辐射带动区域协同发展为战略导向,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为支撑,构建均衡发展、特色鲜明的“一核多心网络化”城市空间格局。
“一核”是指都市核心区,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和深圳都市圈主中心的高端综合服务功能提供空间支撑;
“多心”是指承担差异化服务职能的城市功能中心以及承担全市特定战略性职能的城市功能节点;
“网络化”是指促进全市各功能中心和功能节点之间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空间联系网络。
1、促进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
都市核心区是集中体现深圳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化功能的智力区、活力区和消费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商贸、科技创新、文化教育、国际交往等核心引擎功能的主要承载区,是培育全球标杆城市竞争力、创新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空间载体。
拓展都市核心区空间范围。以福田-罗湖中心、南山-前海中心为基础,将宝安区的新安、西乡街道,龙华区的民治、龙华街道,龙岗区的坂田、布吉、吉华、南湾街道,以及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相关区域等纳入都市核心区范围,面积约574平方千米,共同发挥具有强大区域辐射带动力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
全面提升扩容区域的发展质量和功能。优先承接福田、罗湖、南山的服务功能外溢,逐步疏解转移效益较低的传统加工制造等非核心功能,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加速原二线关沿线地区的空间缝合,大力提升建设水平和空间品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2、 打造多个城市功能中心
持续强化都市核心区内福田、罗湖、南山、前海4个城市功能中心的综合性服务职能,全面提升服务能级与辐射强度。
在都市核心区以外,集中力量打造盐田、龙岗、龙华、坪山、光明、大鹏、宝安北、平湖8个城市功能中心,大力提升面向东部传统优势腹地、北部相邻城市及珠江西岸潜力地区的服务能级和辐射带动力,形成市域范围内布局相对均衡、功能差异化、分工协作的多中心空间格局。
3、培育多个城市功能节点
依托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科技创新平台,打造西丽、蛇口、民治、坂田、布吉、机场东、燕罗、石岩、横岗、坪地、坑梓、新大-龙岐12个具有区域辐射带动功能的城市功能节点,承担所在片区的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
二、
城市规模和结构
2035年人口控制2300万左右
优化城市人口结构和布局
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严格控制在1900万人以内,实际服务管理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00%,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到50%以上。
调整城市建设用地空间
以“优民生、增居住、强工业、稳商办”为原则,持续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有序调控全市建筑总量和功能结构,合理引导城市空间秩序。
规划期间,新增建设空间优先保障住房及科教文体卫等各类社会民生设施需要,重点保障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产业和重点区域的国土空间需求,大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都市圈的重大战略平台和区域基础设施项目实施,适度降低商业及办公空间占比。
增加居住空间规模
按照“以人定房、以房定地”的原则,大力推动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通过存量挖潜、功能转换、复合利用、筹集纳统等措施增加住房供给,逐步提高成套住房比例,实现住有宜居。
鼓励以土地混合使用的方式在高等院校、大型科研机构、产业片区等就业集中区周边提供居住空间,鼓励在轨道交通站点、公交站点等交通便利地区适度提高住房开发强度,促进就业空间和居住空间的紧密融合。
在都市核心区内逐步提高居住用地比例,加大都市核心区以外各中心地区居住用地供应力度。引导居住空间与产业、交通在深圳都市圈协同布局。
优先在交通便利、公共设施较为齐全的区域加强保障性住房空间供应。通过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等方式增加保障性住房。
优化公平高质量的教育设施空间布局
促进高等教育规模适度布局,形成“一城四园多点”的高校总体空间格局。
其中,“一城”是指深圳大学城,“四园”是指深圳国际大学园、光明大学园、坪山大学园和大鹏大学园,“多点”是指“一城四园”之外分散布局的其他高校。
到2035年,全市高校用地满足约40万全日制在校生用地需求。
结合各区高中阶段学位需求情况,促进高中均衡布局,加强义务教育空间资源保障,均衡配置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完善就业人群密集区域和用人单位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保障全市高中教育学位数不少于60.8万座、义务教育学位数不少于228万座、幼托位数不少于76万座的空间供给。
三、
产业发展空间
紧密围绕服务制造强国、制造强省目标,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和竞争力,打造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与时尚、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培育共享经济、平台经济、飞地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大幅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万亿级和千亿级产业集群。
完善产业空间布局
以城市功能中心为重点,集聚发展金融、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巩固福田中心区、罗湖中心区、南山中心区服务业发展优势,提升高端服务功能和优质消费资源供给。
加快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香蜜湖片区、宝中片区、北站国际商务区、盐田临港产业带、大运深港科教城、坪山中心区、会展海洋城等片区开发,打造前海、福田、罗湖、后海、大空港5个世界级消费示范商圈,发展总部经济、科技信息服务、商贸会展,促进服务业多元化发展。
打造创新空间格局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市级新兴产业片区,优化形成定位清晰、链条完整、资源集聚的“1+7+N”全域创新空间格局,其中“1”是指综合性创新核心区,“7”是指7个创新集中承载区,“N”是指多个创新产业基地。
引导创新空间协同发展,为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提供空间保障。
四、
国土空间特色魅力
构建“一脊一带二十廊”魅力生态骨架
强化自然与城市有机交融的空间形态特色
以生态空间格局为基础,突出海湾城市、山水城市特色风貌和地区景观特质,持续强化深圳蓝绿为底、疏密有致、山海连城、花开四季的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彰显“山、海、城”交织共融的城市特色。
构建“一脊一带二十廊”魅力生态骨架,将深圳最具代表性的海湾、山体、河流、生态绿廊、公园绿地等进行系统连接和生态复育,提升生态功能和城市生物多样性,促进蓝绿空间交织共融、市民与自然野趣亲密相伴,实现生态价值和城市价值的融合发展。
构建国土空间魅力体系
突出国际都会感、家园归属感、文化地域性特征,塑造形成“超级湾区都会、活力宜居城区、诗意山海小城”的多维深圳。
打造超级湾区都会。进一步强化福田、罗湖中心的活力与交往空间,实现中央商务区向中央活力区转变,推动国际商务活力和休闲消费服务升级,成为商业空间高度繁荣与生活空间紧凑宜人并存的都会中心活力区。
以深圳湾、前海湾等为重点,营造国际化的都市意象和多样的连续滨海公共休闲体验,打造成为湾区生活与丰富文化活力相融合的国际化都市片区。
充分彰显会展海洋城片区河道水网湿地特色空间形态,借力国际会展交流拓展功能,强化海洋主题体验、会展交流功能,创造自然资源同城市发展相融合的国际魅力滨海城区。
打造活力宜居城区。依托龙城、坪山、大运、横岗、坪地、坑梓以及盐田滨海中心城、临港生态城等地区,实现山体、绿廊、城市相互有机生长,营造区域内韵律协调的山体轮廓和全方位的景观体验。
以龙华-坂田、观澜、布吉、平湖等地区为重点,形成疏密有致、景观渗透、城丘掩映的城市意象,彰显山水城区特色。将光明区及松岗、石岩等地区打造成为城市形态因山就势、空间自由灵活、组团结构紧凑的山谷美丽城区。
打造诗意山海小城。包含盐田大小梅沙和大鹏,依托大鹏湾和大亚湾,形成若干依山傍海、尺度宜人、畅游山海的滨海小城。
利用大鹏湾珍贵的自然海岸资源和山体景观,塑造多个山海交融的特色滨海空间,开展暗夜保护,建设大鹏星空公园,打造暗夜保护示范区。
协调大亚湾片区内海湾、山体、滨海城镇及产业片区等特色意象要素,创造文化体验、度假休闲、科技研发一体的综合性海岸特色空间。
五
综合交通
构建辐射全国的国家铁路枢纽
建设链接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
以深茂铁路、广深第二高铁、穗莞深城际、深大城际接入深圳机场为契机,努力将深圳机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空铁综合枢纽,加强深圳机场与惠州机场合作,提升深圳都市圈东部地区的航空服务能力。
加强深圳机场与香港机场、广州机场的紧密协作,打造世界级的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
到2035年,深圳机场旅客年吞吐能力达到1亿人次以上,货邮年吞吐能力达到350万吨以上,机场国际航线数量达到120条以上。
保障通用航空发展空间。规划布局樟坑径通用机场、马峦山通用航空综合保障基地,合理布设满足城市管理、应急救援等公共服务的直升机起降点,打造通用航空示范城市。
到2035年,规划通用机场及综合保障基地等设施用地面积不低于30公顷,实现全市公共服务15分钟空中覆盖、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之间30分钟空中覆盖。
构建辐射全国的国家铁路枢纽
提升对外铁路联通能力。在京九、京广铁路基础上,往北规划布局广深港、赣深、广深第二高铁三条高铁,往西规划布局深茂、深南两条高铁,往东规划布局厦深、深汕两条高铁,并研究加强深圳至粤东北快速联系能力,形成“东西贯通、南北终到、互联互通”的铁路布局体系。拓展与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地区的联系。
完善铁路客运枢纽体系。规划形成以深圳站、深圳北站、西丽高铁站、坪山站和机场东站为主要枢纽,其他枢纽为补充,布局均衡、功能清晰的铁路客运枢纽体系。
共建互联互通的湾区交通网络
保障环湾集聚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空间。规划布局穗莞深城际、深惠城际(含大鹏支线)、深莞增城际、深珠城际、港深西部铁路、深广中轴城际(原常平至龙华城际)、深大城际、中南虎城际、塘厦至龙岗城际等铁路,研究预留深汕城际、深圳至中山城际、深圳都市圈协同发展区及东部地区城际铁路通道,形成“南北放射、东西贯通”的多模式城际铁路网络,打造“轨道上的1小时深圳都市圈”。
构建多向开放的干线道路网络。南北方向持续强化广深双核的高速联系能力,东西方向加快推动以深圳为核心的沿海走廊带高速路网联通。
高标准打通深圳都市圈快速路,有序引导深圳产业功能辐射。加强深莞惠三地干线性主干路网络对接与合作共建,推动边界地区一体化发展。
建立布局合理的口岸交通体系
完善口岸空间布局。到2035年,规划建成全国最大的“海、陆、空、铁”口岸城市。航空口岸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口岸。铁路口岸包括港深西部铁路前海口岸、机场站口岸及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口岸。
陆路口岸包括深圳湾口岸、皇岗口岸、福田口岸、罗湖口岸、文锦渡口岸、莲塘口岸及沙头角口岸。海港口岸包括盐田港口岸、大铲湾口岸、赤湾口岸、妈湾口岸、蛇口口岸和大亚湾核电站专用口岸。
加强口岸交通接驳。推进深港口岸跨界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加快推进穗莞深城际、深广中轴城际(原常平至龙华城际)等接入皇岗口岸。加强香港与深圳西部跨界客、货运交通联系。
打造优质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空间
构建与城市中心体系契合的客运枢纽体系。统筹国铁、城际和城市轨道枢纽的功能层次,构建形成“全国性-区域性-城市级-片区级”四级客运枢纽体系。积极推动各级枢纽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发挥枢纽对于城市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推动整体连片再开发
推动16个低效用地再开发潜力地区成片连片高质量开发,促进存量盘活和有机更新。
其中,综合型重点片区8个,包括香蜜湖片区、会展海洋城片区、前海城市新中心片区、观澜-平湖片区、国际低碳城片区、罗湖口岸-金三角片区、盐田河沿线片区及葵涌片区,应集聚高端服务功能,优化人居环境品质,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市中心地区发展;
科技型重点片区8个,包括光明科学城片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片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片区、新桥片区、宝龙科技城片区、横岗-阿波罗片区、笋岗-清水河片区及坪山高新片区,应加强政府统筹力度,高标准规划建设各类配套设施,合理布局多元产业空间,促进产城融合、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极盘活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
全面梳理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加快推进批而未供土地分类处置,完善闲置土地使用权收回机制。支持企业利用闲置产业用地,提升产业用地效率。
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用途,鼓励依法依规盘活闲置土地用于建设保障性住房。
六、
区域协同发展
加快都市圈建设、加强深港澳紧密合作等
1、加强深港澳紧密合作
全方位拓展和深化深港澳在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民生服务等多领域务实合作,助力香港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强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整合新拓展空间,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积极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
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优化深港双城空间格局,加快推进港深西部铁路、北环线支线(深圳段)规划建设。
推动两地交通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科创空间等方面紧密对接与协同发展,探索深港边界地区合作开发建设和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2、推动珠三角城市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深圳都市圈、广州都市圈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协同打造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深圳-广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合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门户枢纽功能。
加快跨珠江口通道规划建设,提高与珠江西岸城市的联通水平,加强与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联动发展,创新产业区共建、产业梯度转移、产业链协作模式,推动深圳都市圈与中山、珠海等城市融合发展。
积极对接广东省沿海经济带,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向东辐射粤东地区,并联系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向西辐射粤西地区,并联系北部湾城市群。支持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全面加强与韶关、梅州、清远、河源、云浮等地生态型产业合作。
3、加快建设深圳都市圈
增强深圳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带动提升东莞、惠州发展能级,促进深莞惠深度融合一体发展,强化深莞穗、深莞惠河、深惠汕、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协同发展轴的空间骨架作用,高水平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增长极,形成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以临深地区为重点,促进分工协作、设施对接和空间一体化发展,打造产城协同一体化发展试验区。
西部推动以会展海洋城为核心的宝安北片区与东莞滨海湾地区协同发展,形成全面开放的国际门户功能区。
中部重点推动光明科学城与松山湖科学城科技创新协作,促进观湖、平湖、观澜与凤岗-塘厦-清溪产城融合发展,创新深莞两地的深度合作模式,形成集产业、居住和休闲功能于一体的战略空间。
东部推动盐田、龙岗、坪山、大鹏与惠州惠城、惠阳、大亚湾地区的产业分工和协同布局,创新居住、教育、旅游等领域合作机制,辐射带动粤东地区发展。
4、高标准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
高水平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规划建设与管理运营,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优先承接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外溢,推动区域产业平台合作共建,打造引领粤东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助力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努力把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滨海新城、产业新城。
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至深汕特别合作区快速交通体系建设,完善厦深铁路、深汕高铁等铁路通道,以及沈海高速、深汕第二高速、深汕跨海高速等道路通道布局。
高水平建设小漠国际物流港,打造深圳港东部拓展区。加快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引水工程建设。
七
深圳分区规划指引
南山区:
加快深圳湾、后海两大总部基地建设,强化总部经济发展和高端要素集聚,携手前海共同增强引领湾区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统筹推进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基地、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西丽高铁新城等重点片区规划建设,推动深圳湾片区提质升级,打通各片区之间的功能联系,促进重点片区协同发展等。
到2035年,城镇开发边界126.89平方千米,按照200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
福田区:
打造以福田中心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蜜湖新金融中心为核心的中央商务区新引擎。
加快广东福田保税区、福田口岸、皇岗口岸及周边地区的功能升级,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科技园建设,与香港新界北地区协同发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到2035年,全区陆域生态保护红线7.3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58.24平方千米,按照155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
罗湖区:
加快罗湖、文锦渡、莲塘三大口岸功能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高水平推进深港口岸经济带先行启动区建设,打造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区,增强面向湾区的高端综合服务能力。
到2035年,全区陆域生态保护红线22.2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36.16平方千米,按照110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
盐田区:
融合山、海、城、港多元城市意象,塑造鲜明的特色城区风貌,打造小而美的宜居幸福精品城区。注重产业协作,加强与龙岗、坪山的物流产业联动,携手大鹏促进海洋经济、滨海旅游等合作发展,依托北山、成坑等片区打造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基地。
到2035年,全区陆域生态保护红线31.36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29.76平方千米,按照30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
宝安区:
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化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共同增强湾区门户地位和功能。重点提升宝安北片区的规划建设品质和综合服务能级,打造辐射带动深圳西北部地区发展的市级功能中心。
到2035年,城镇开发边界258.71平方千米,按照445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
龙岗区:
依托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和龙岗中心城,建设深圳东部综合服务中心,承担区域性创新服务中心及高端国际化文体赛事活动中心功能,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到2035年,城镇开发边界253.56平方千米,按照425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
龙华区:
以深圳北站国际商务区为核心,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提升观湖片区服务能级,将鹭湖中心城建设成为带动深圳中北部与东莞临深片区协同发展的重要功能中心。
到2035年,城镇开发边界136.86平方千米,按照250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
光明区: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光明科学城,联动松山湖-中子科学城等片区,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依托,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以凤凰城、公明、马田、玉塘等片区为载体,布局功能转化平台、技术转移平台、产品中试平台和成果孵化平台。
以国际一流标准建设光明中心区,以站城一体化理念建设光明城站枢纽综合体,加强教育医疗等设施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配套环境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
到2035年,城镇开发边界87.29平方千米,按照140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
坪山区:
提升坪山站枢纽能级,高标准建设站前商务区和燕子湖片区,联动龙岗合力推进深圳东部新能源高铁新城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坪山高新片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城、新能源汽车城、世界级高端制造业集群和未来产业试验区。
到2035年,城镇开发边界87.29平方千米,按照140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
大鹏区:
坚持生态引领,加强马峦山、排牙山、七娘山与大亚湾、大鹏湾的系统保护利用与修复,筑牢区域生态屏障。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和碳排放交易权试点,率先形成可持续、高质量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到2035年,城镇开发边界60.86平方千米,按照35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建立健全与港澳产业协同联动、市场互联互通、创新驱动支撑的发展模式,建成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创新策源能力强、协同发展带动能力强的高质量发展引擎。
构建“一心一带双港五城”的空间结构,强化高端要素集聚和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打造湾区城市新中心。
积极推动宝安国际航空枢纽港和西部国际航运枢纽港建设,统筹发挥深圳机场海空铁联运优势,加快构建面向亚太、连接欧美澳,衔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航线网络,依托深圳港西部港区,联动香港着力提升航运高端资源配置功能,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
打造会展海洋城、空港枢纽城、国际金融城、深港创新城、自贸服务城五个产业新城,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布局科技创新、国际金融、会展海洋、商贸物流、先进制造等产业功能组团。
深汕特别合作区规划指引
强化轴带支撑和功能组团式发展,打造“一心两轴三带四组团”空间结构。
“一心”是指围绕政务文化片区和高铁片区建设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中心组团;
“两轴”是指南北向通山达海的城市综合发展轴和东西向对接区域的产城功能拓展轴;
“三带”是指以红海大道和滨海岸线为载体的沿海综合发展带、以圳美绿道和创智路为依托的沿山生态发展带、以通港大道和创智路为串联的西部智造产业带;
“四组团”是指环绕中心组团布局的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四大功能组团,将西部组团打造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将东部组团打造为科教研发区和未来产业区,将南部组团打造为新兴海港商贸区和滨海生态旅游区,将北部组团打造为康养度假区。
八
海洋空间与陆海统筹
构建海岸带空间结构
以海岸带作为陆海空间耦合的重要发展轴带,构建城海交融的“一带三区十五段”海岸带空间结构。
“一带”是指引领城市向海发展、统筹陆海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海岸带,“三区”是指三个差异化的海岸带空间,分别为东部山海生态度假区、中部都市魅力休闲区、西部创新活力湾区,“十五段”是指落实陆海统筹具体管控要求的15个海岸带区段,是综合统筹海岸带地区生态保护、防灾减灾救灾、功能布局、设施配建、交通组织、风貌塑造等要求的空间载体。
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加强深圳港多港区协同一体化发展,提高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供给水平,打造智慧、绿色、高效的国际航运中心。
聚焦前海中心区、福田中心区-香蜜湖片区,构建高端航运、海事法律、涉海多元金融等海洋高端服务体系。
加速培育和壮大海洋新兴产业,聚焦海洋新城、蛇口国际海洋城、盐田全域国际海洋城、大铲湾蓝色未来产业园等片区打造海洋新兴产业集群。促进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
推动盐田建设海洋资源交易中心、燃料油及LNG加注中心,提升深圳LNG服务能级,布局核能与海水淡化研发集群,推动能源绿色化转型。
强化海洋科研要素集聚
以坝光为南方海洋科学城核心区,推进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建设,集中布局高水准海洋科研机构及海洋科技创新集群,承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加强海洋领域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联动,打通“产学研用”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依托深圳大学城海洋学科集群,形成产学研联动的海洋科技生态圈。瞄准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试验场,打造服务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应用示范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集中布局若干为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服务的中试孵化基地。
建设全球海洋大数据中心,培育高端海洋智库,汇聚海洋数据资源和智力资源,提升海洋战略研究水平。
培育海洋特色文化品牌
聚焦龙岐湾、西涌、梅沙等核心滨海景区建设,开发主题娱乐、自然科普、文化休闲、特色消费等多元体验,全方位提升传统滨海景区品质。
依托南山区丰富的海洋人文和创意文化资源基础,建设国际化海洋文化特色休闲城区。推动建设粤港澳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盐田深港商贸合作区、蛇口滨海文化创意街区。
以蛇口邮轮母港及大鹏半岛为支撑,大力发展邮轮和游艇产业链,引入国际高端海洋文化、体育赛事。
围绕南头古城、大鹏所城、蛇口赤湾、沙头角、盐田墟镇、南澳渔村、沙井古墟等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活化与升级改造。
建设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歌剧院、红树林博物馆等重大海洋文化设施集群。
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依托珠江口东岸陆海区域,串联广州南沙、海洋新城、前海中心区和香港,形成“广深港”海洋科技创新走廊。
九
构建“四带八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
立足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充分发挥生态绿地和水系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支撑作用,构建“四带八片多廊”的生态空间格局。
“四带”是指承担区域生态系统连续性功能的生态保育带和滨海生态景观带;
“八片”是指对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价值的生态源地,“多廊”是指对保持生态网络稳定性和连通性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廊道。
【楼市大事】 所属房网/咚咚找房平台 资讯中心团队原创号,转载文章请注明来源,转公众号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本文部分信息及图片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